吸附制冷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及评价
运用热力学原理对吸附制冷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推导出了各过程的热力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性能系数COP的表达式.同时也探讨了系统的各个工作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制冷过程中,适当地降低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吸附温度,同时适当地提高脱附温度,可以提高系统的循环性能.
单效/双级(SE/DL)吸收式循环性能分析及比较
对一种利用低温热水驱动的新型节能吸收式循环(单效/双级循环)进行了分析。在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对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SE/DL循环适于以低温热水为驱动热源,循环的热力系数范围在0.4-0.6之间,换热设备总面积居于单效和两级之间。循环的热源出口温度可降到55℃左右,并且在56.5℃左右可获得最大制冷量,其值约等于由相同进口温度的热水驱动的单效机的四倍。因此,该循环不仅可以使原本无法利用的低品位废热、余热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制冷量。特别适宜于利用低品位废热、地热、热电冷三联供、太阳能等制冷的场合。
吸附制冷中回质过程的新模型及循环性能的研究
吸附式制冷在余热回收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设计了用于大客车发动机余热回收的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了分布参数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吸附床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同时建立了一种新的回质计算模型,提出了新的回质操作方法.模拟计算显示,回质是改善吸附循环性能的重要手段,回质过程提高了循环SCP和COP达一倍以上.回质过程非常迅速,5s即已完成,可以有效地缩短循环时间,提高循环性能.
R50对-100℃三级分凝循环中后期的影响
为了确定R50对-100℃温区三级自动复叠系统中后期运行状态的影响,分别以R134a/R23/R14、R134a/R23/R14/RS0为混合工质在同一台实验装置上进行两次试验,其中R134a、R23、R14组分充注量相同。通过对两组工质进行实验和对比分析,发现添加R50时第二、三级分凝器蒸发温度和冷却后温度更低,但是系统压力明显更高,设备耗能增加,达到设计温度所需时间增长,因此在-100℃温区的自动复叠系统混合组分添加R50会对系统的性能不利。
自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状况
在介绍自复叠制冷循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自复叠循环选取混合工质的几点要求,分析目前自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循环中各部件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以促进其推广使用。
用于空调系统的湿空气循环制冷机性能分析
针对用于空调系统中的湿空气循环制冷机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循环中各部件建立了热力学计算模型,分析了循环压比、空气湿度、设计参数、部件效率等相关因素对循环性能和送风温湿度的影响,指出了湿空气循环制冷机的特性和提高效率的途径。
制冷剂循环性能对比及物性分析
在制冷空调和热泵行业,基于氟利昂制冷剂的ODP和GWP问题,使系统的节能和制冷剂的替代成为当代科技前沿的热点。本文通过调研以及理论分析,对当前常用制冷剂的基本物性和循环性能给出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并且对润滑油基本物性以及制冷剂与润滑油互溶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为相关制冷剂的筛选和替代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R22、R410A、R32制冷系统性能的比较与少量吸气带液循环的应用
总结了R22、R410A以及R32的大量文献并分别比较了三者的循环性能,其中针对在我国广泛推广的R32制冷剂所面临的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做了综述,并由此搭建了以R32做制冷剂的变频滚动转子式水冷机组实验台,利用AHRI标准空调工况设计试验,旨在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同时,亦到达系统高性能系数。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R410A制冷剂,在我国成本更低、系统循环性能更优的R32将作为R22的长期替代制冷剂来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AHRI标准空调工况下,R32的COP变化速率最佳,排气温度最高,且R410A与R22分别只占R32排气温度的36.3%与55%,但可通过不增加成本的湿压缩方法大幅降低R32的排气温度。(3)本文所建立的R32转子式制冷系统实验台可通过控制压缩机吸气口干度的方式来解决压缩机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通过大量试验数据能够得出最...
-
共1页/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