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式相机在靶场中的测试研究
在国防科技研究领域,爆炸、燃烧、穿甲、弹道、飞行姿态等的研究都离不开高速摄影.近年来数字式高速相机的研制成功为兵器测试技术提供了一种得力的工具,其技术性能,已逐步取代了胶片式相机在试验中的运用.在兵器研究过程中,它是对弹体的飞行姿态和速度测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将炮弹瞬息即逝碰靶前后的高速现象进行"冻结",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再现",以供事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获取重要的试验参数.
粗神经元网络在辐射计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将粗糙神经元和传统神经元混合构造的粗糙神经网络,用于对毫米波辐射计回波信号的目标识别。其中粗糙神经元包含一对重叠的普通神经元,使用一对上下值作为输入和输出。对于实际应用中变量值是范围值的情况,用粗糙神经网络来开发模型,结果优于传统神经网络。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提高了目标的识别率和网络的收敛速度。
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根据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从1991年1月1日起全国一律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时间已过三年多,有的教师还不能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许多书本和杂志上在使用计量单位时还再出错,就连专门论叙法定计量单位的论文——《依"法"施教莫轻心》(贵刊94年第2期第17页)也不例外(如将动力粘度单位的中文名称"帕斯卡秒"和中文符号"帕·秒"混为一谈;将中文名称的简写"帕秒"看成是错误的)。为此,本文仅就使用法定计量
∑-△微加速度计系统模型研究
论述了二阶∑-△调制器的基本原理,将∑-△调制技术应用于微加速度计系统设计,运用冲激响应不变法,建立了系统的离散时间模型。采用最小均方方法,将量化器等效为线性增益与量化噪声的叠加,建立了系统的准线性模型。对系统的频率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该技术的微加速度计系统在工作频段内噪声能够得到有效的消除。
基于MEMS惯性延时机构的动态特性分析与仿真
研究了引信微机电安全系统的惯性延时机构的原理结构和运动模型,对惯性延时机构在勤务处理中的微小扰动和发射后坐的运动和动态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并分析其结果曲线,给出了微惯性延时机构的运动规律和机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基于可编程片上系统的激光遮断法测速系统
针对以往测速系统采用单片机和CPLD分离结构在强电磁场环境下稳定性差,不能实时显示测量结果的缺点,设计一种基于激光遮断法原理测量弹丸飞行速度的智能测速系统,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高集成度在单片FPGA中完成脉冲识别、处理,并在FPGA中嵌入32位NiosⅡ软核处理器实现对被测信号采集、处理和结果显示等功能,采用该结构使测速系统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能直接显示弹丸飞行速度。因系统集成度高,使测量装置本身引起的测量误差达到最小化,通过误差分析,系统测量误差小于1%,测速范围可达400~4000m/s。在实际测试中利用该系统成功测量了电磁轨道炮发射的弹丸速度。
基于三次谐波接收的近程金属结目标探测器
谐波雷达的特点是能够在杂波背景中有效探测金属结目标。与普通雷达相比,多数人工金属物体的电磁转换效率低,作用距离近,因此,谐波雷达的应用受到限制。分析金属结目标的非线性散射特性并推导谐波雷达方程,讨论影响谐波目标探测器作用距离的因素,设计了一种基于三次谐波接收的近程金属结目标探测器。初步测试表明,三次谐波接收机可以探测近程金属目标,但是不仅要有很高的接收灵敏度,而且要有足够大的增益以满足对信号的检测。
基于时间数字转换技术的超短时间间隔测量
当要求脉冲激光在近距离(几米范围内)进行高精度测距时,将会遇到纳秒级超短时间间隔测量的问题。采用时间数字转换技术(简称TDC)实现了时间间隔最小到2ns的超短间隔的时间测量,并能实现皮秒级的测量分辨率,解决了传统的脉冲计数法在超短时间间隔测量领域无法适用的问题,可应用于近距离下精确定距或连续测距。
基于最优保存和进化调整遗传算法的光测布站优化
针对常规遗传算法应用于光电经纬仪的优化布站中初末段定位精度差、易出现"早熟收敛"和收敛性受测量噪声影响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最优保存、数据预处理和进化过程调整的改进遗传算法站址优化方法。首先利用基于最优保存策略的遗传算法解决适应度收敛性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数据预处理和进化过程调整的方法来抑制局部个体在群体中的扩散。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明显提高了对被测目标的定位精度和算法的收敛性。
捷联惯性测量单元配置方案及比较
在多加速度计测量运动体角运动信息原理的基础上,对无陀螺和单陀螺捷联惯性测量单元的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给出了20多种配置方式;对几种典型配置方式进行了误差分析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①适当的9加速度计方案和单陀螺方案具有同一数量级精度;②载体转动角速度Ω=10 rad/s,加速度计安装点距载体质量中心距离ρ=20 cm,惯性测量单元连续工作30 s钟情况下,在无陀螺和单陀螺捷联方案中,要求加速度计综合精度约为1.2×10-6 m/s2;最后,文章给出了一种新的测量高速三维转动体运动信息的6加速度计无陀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