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在管内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水平管内与水成垂直交叉流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外部水垂直交叉流动冷却下的入口压力、质量流量、冷却水流量的变化都对换热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比较了两种不同冷却方式,即在逆流和垂直交叉流形式下,Re和Pr数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实验数据对四个考虑不同影响因素的常用经验关联式进行了验证,指出了适合实验条件的关联式。
超临界CO2在套管内流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超临界CO2的流动换热性能是影响空气冷却器效率的关键因素。对超临界CO2在套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人口压力、质量流量、冷却水流量等参数的变化对超临界CO2在套管内的换热性能和压降所带来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超临界CO2在气体冷却器中流动和换热规律,从而优化换热器设计。
3代脉管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的全场数值模拟
建立了脉管制冷机(PTR)的全场数值模型,并在二维可压缩SIMPLEC程序基础上分别开发了针对基本型(BPTR)、小孔型(OPTR)和双向进气型(DPTR)脉管制冷机的可压缩交变流动与换热的全场数值模拟程序。通过对脉管制冷机内的流场、温度场、压缩机内压力等重要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对基本型、小孔型和双向进气型脉管制冷机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逐步地揭示了不同类型脉管制冷机的复杂流动与换热,并从传热学角度揭示了脉管制冷机的普遍制冷机理,为脉管制冷机的进一步数值模拟研究以及优化改造奠定了基础。
润滑油对喷雾冷却性能影响
通过搭建基于制冷循环的喷雾冷却实验台,实验研究了润滑油对喷雾冷却流动性能和换热性能的影响。冷却液中含油量的增加会使得冷却液流经喷嘴时的阻力增加,流量减小;随着含油量的增加,热源表面温度呈微小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在热流密度越高时越明显,系统换热系数随含油量增加呈增大趋势,在含油量达到7.2%时,系统换热系数增加了3000W/m2K,表明润滑油的存在使得流动沸腾得到强化,有利于喷雾冷却换热能力的提高。
典型槽式集热电厂系统配置研究
介绍了槽式集热电厂的工作原理、结构和主要系统组成.是利用太阳能加热集热管中流体,进而与水进行热交换产生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一种目前最为成熟,运行经验最为丰富,模块化,并且已经过大量验证的太阳能热发电方式.
凹坑结构对涡轮前缘换热的影响
涡轮叶片前缘由于受到燃气的冲击,其热负荷较高,因此前缘是涡轮叶片上最关键的传热区,在对涡轮进行传热设计和计算时必须对该区域予以考虑。将凹坑结构正对冲击孔布置于冲击靶面,将有可能增强冲击靶面的换热,进而提高前缘以至于整个涡轮叶片的冷却效果。文中首先对无凹坑结构和带凹坑结构的换热情况作了简单对比,给出凹坑结构对冲击靶面换热的影响。而后对于带凹坑结构,通过改变凹坑直径来研究其对换热造成的影响,发现凹坑结构具有增大冲击靶面换热的潜质,当凹坑直径增加时,换热会减弱。
二氧化碳传热实验台的构建
利用CO2为工质实现制冷、供热或低温余热发电的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工程热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CO2传热实验台的搭建和可靠运行对于各类跨临界CO2系统及关键部件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设计并搭建了运行压力可达12MPa,质量流量可达5000kg/(m2.s),热功率达30kW的CO2实验台,校正了系统的热平衡,验证了缓冲罐的稳压作用,对实验系统的直接和间接测量参数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系统测试表明:该实验台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可广泛用于以CO2为工质的单相、两相及超临界流体传热研究,对其他传热实验台的建设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采用能量平衡的方法对多元平行流冷凝器建立计算模型,对管内制冷剂和管外空气侧的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数值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由于多元平行流冷凝器的变流程结构及制冷剂的相态变化,制冷剂侧传热系数、压降,制冷剂压力和温度及干度沿管长出现多次突变。
含尘烟气换热除尘一体化性能试验研究
为了去除工业外排烟气中的微细粉尘,同时回收余热。首次提出单独利用微型旋风分离器对含尘烟气进行换热除尘一体化的试验研究。通过研究旋风分离器的进气速度、排气管插入深度、压降、粉尘浓度、进气温度、冷却介质流量等关键因素,确定符合实际工况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速度的增加,除尘效率先增加后减少,在速度为32m3/h时达到最大。当排气管插入深度与入口高度之比在1.1左右时,除尘效率达到最大。换热效率均随着进气速度、进气温度、冷却介质流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混合工质摩尔配比对LNG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换热特性的影响
为了明确混合工质摩尔配比对LNG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换热特性的影响,开展了乙烷/丙烷二元混合工质两相流体在壳侧的换热特性试验研究。其中,乙烷与丙烷摩尔配比分别为10:90、30:70与60:40,干度工况范围为0.2~1.0,质流密度为40~80kg/(m2·s),热流密度为6kW/m2。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乙烷/丙烷二元混合工质,当干度小于0.7时,换热系数随乙烷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在干度大于0.7时,换热系数随乙烷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