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薄膜反射镜的研究现状
聚酰亚胺薄膜反射镜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新概念技术;它将解决反射镜孔径与重量相互制约的问题.为构建太阳能收集、利用装置和大口径轻型成像反射镜奠定技术基础;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一些科研单位已经开始聚酰亚胺薄膜反射镜的研究,目前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还非常少。此项研究将推动国内空间技术的发展。介绍了聚酰亚胺作为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反射镜材料的特点,阐述了聚酰亚胺反射镜的制备方法、像差校正手段、目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和研究现状,以及应用领域和前景。
含磷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抗原子氧性能
利用自行合成的含磷芳香族二胺单体——二(3-氨基苯基)苯基氧化磷(DAPPO),制备了一系列含磷聚酰亚胺薄膜.在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中对该薄膜进行了原子氧暴露实验,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原子氧暴露前后薄膜表面的聚集态结构和化学结构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子氧暴露后,引入含磷二胺单体的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形成了富磷保护层,剥蚀率减小,抗原子氧性能明显提高,磷质量分数为5.47%的聚酰亚胺薄膜在原子氧作用20 h的总剥蚀率分别降低为Kapton和Upliex-R型聚酰亚胺的13%和20%.
聚酰亚胺在影像材料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应用
简介了综合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聚酰亚胺树脂的合成方法及其薄膜的制造工艺过程。综述了感光性聚酰亚胺的用途和国内外研发动态。介绍了聚酰亚胺及其薄膜在液晶显示及电子成像中的应用和研发动态。阐明了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路线,对我国现代影像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聚酰亚胺基柔性神经微电极的优化
对一种聚酰亚胺基柔性神经微电极进行了结构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优化.针对动物视网膜的刺激,设计制作了具有固定通孔结构的柔性神经微电极.在制作工艺方面,使用空气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以增强金属层的黏附性,降低了微电极的界面阻抗,增强了微电极稳定性,使之适于长期植入.优化后微电极的电极金属层牢固且具有较低的界面阻抗(43kΩ),比处理前降低了25.4%,误差减小了约4/5,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空间薄膜反射镜圆薄膜模态分析
空间薄膜反射镜是一种空间应用新技术。聚酰亚胺圆薄膜的模态分析能够给薄膜反射镜夹持结构的设计和动态特性分析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薄膜振动贝塞尔方程的求解,得到了300mm聚酰亚胺圆薄膜的前四阶振动频率,并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了模拟验证,求得了前四阶振型和相应振动频率。薄膜反射镜的固有频率很低,一阶固有频率为9.3Hz左右。这对于反射镜夹持结构和整个光学系统设计,以及载荷的施加、面形调整等提出了特定要求,以避免发生共振影响工作。
微喷孔聚酰亚胺表面持续性亲水工艺
在聚酰亚胺材料上加工用于喷墨打印头的喷孔时,广泛采用激光打孔后填充亲水聚合物使喷孔内壁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打印头的工作频率。为了简化喷孔的制备工艺,本文提出一种使用氧气与氩气混合等离子体处理的方法,在引入亲水基团的同时增大表面粗糙度,克服通常等离子体处理中聚酰亚胺表面亲水性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丧失的局限,以期能够长时间维持亲水性。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放置后,聚酰亚胺表面能够维持一定的亲水性,表面的接触角能够保持在50°~60°。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亲水性提升对于喷墨打印中墨滴填充的有利影响,墨滴填充时间由140μs缩短至70μs。
聚酰亚胺填充PTFE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将聚酰亚胺(PI)、石墨和铜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填充聚四氟乙烯(PTFE)形成新的复合材料,分别在MMU-2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摩擦性能测试,并将磨损后的试样在JSM-5600LV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摩擦表面的磨痕和复合材料的转移情况,确定出最佳配比。为了研究试验条件对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对最佳配比PTFE基复合材料通过改变试验条件再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聚酰亚胺可增强填充PTFE的耐磨性,Cu可增加转移膜与对偶件结合的强度,而石墨有利于转移膜的形成;当PI的质量分数为25%,石墨质量分数为5%,Cu粉质量分数为5%时,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表现最好;当滑动速度>4.5m/s,载荷>300N时,试样表面温度均大于120℃,复合材料进入高温摩擦阶段,摩擦表面发生蠕变,转移膜出现灼烧现象。
碳纳米管/石墨烯增强聚酰亚胺树脂性能研究
分别采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对聚酰亚胺树脂进行增强,并制备了模塑拉伸试样和拉剪试样。测试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剪切性能,并通过SEM观察断口形貌,对材料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增强材料后树脂的拉伸性能和界面结合能力均有所提高。与纯净树脂试样相比,添加石墨烯的试样室温下拉伸强度和300℃下剪切强度分别提升10.42%和41.03%。
天线罩非金属薄壁零件工艺方法研究及改进
某型号天线罩为典型的薄壁壳类零件,原材料为聚酰亚胺(P1)树脂基复合材料,传统薄壁类零件加工方法容易导致该材料边缘产生崩裂,且加工变形量较大,废品率较高。文中研究了该零件的力学性能,改进了加工工艺,有效提高了该零件合格率。
-
共1页/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