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状态下水平管内气-水两相流的流型研究
摇摆产生的惯性力以及水平管路发生向上和向下倾斜,会使管道内两相流的流动型式发生变化。本文对直径25mm管内气-水两相流在摇摆周期为15s、摇摆角度为10°状态下的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了气-水两相流在摇摆状态下的流动型式,并给出了流型图。实验结果表明,在一些气-水流量区域,两相流体在一个摇摆周期内存在两种流动型式。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泡状流壁面切应力的实验测量
利用TSI-1268W热膜探针测量了内径为35mm的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泡状流的壁面切应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段上壁面切应力沿周向的分布数据。测量结果表明,液相中加入气泡后,在管道下部的壁面切应力增大,在含气率较高的管道上部出现了壁面切应力减小的现象。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管道上部的壁面切应力有较小幅度的降低,管道中下部的壁面切应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水平管内气液环状流液膜及扰动波特性
针对重力引起的水平环状流液膜厚度沿周向分布的不对称性,用5组双平行电导探针测量了周向5个角度处的瞬态液膜厚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平均液膜厚度沿周向的分布及其随气、液折算速度的变化特性。运用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环状流扰动波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概率分布函数、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以及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基本特征,揭示了扰动波的特性及其沿周向的频率分布规律,为水平环状流液膜厚度的预测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混合制冷剂水平管内沸腾换热计算方法的回顾和评价
对混合制冷剂水平管内局部沸腾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比较,筛选出了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陈民公式对预测混合制冷剂管内局部沸腾换热系数准确度较好.
混合工质水平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研究进展
从实验和模型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外对混合工质在水平光管和强化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的研究.对多种公开发表的混合工质凝结换热关联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讨论.同时,指出了现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不足,以及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纯质制冷剂水平管内沸腾换热计算方法的回顾和评价
对纯质水平管内局部沸腾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比较,筛选出了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的计算公式.比较结果表明,陈民公式对预测纯质管内局部沸腾换热系数准确度较好.
水平管间溴化锂溶液滴状降膜流动分析
对溴化锂溶液在水平管间的实际液滴流动过程进行了记录分析,以改进目前滴状降膜吸收数值模型中的理想化球形液滴假设.使用高速摄像机,对16mm管间距下溴化锂溶液滴状流动过程进行了拍摄采用图像边缘识别技术、样条拟合和二维曲线旋转积分方法,得到了液滴表面积和体积关于时间的变化关系.根据液滴的发展特点,将管间液滴形成划分为悬垂拉伸、不稳定液柱和破裂降落3个阶段,据此提出了不同溶液流量下液滴形成的预测模型.管间液滴表面积和体积发展的预测曲线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该模型可以在滴状降膜传热传质数值计算中得到应用.
水平管降膜厚度的电导探针测量方法
为测量水平管降膜分布参数,从而揭示降膜的流动特性,根据气液两相介质的电导特性,设计出一种测量水平管降膜厚度的电导探针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水平管周向不同位置液膜厚度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管降膜厚度的电导探针测量方法不仅切实可行,而且还能实现大角度范围测量,可扩展应用于垂直结构外部气液两相流动参数的分布测定.此外,管外液膜厚度随管间距的增加而减小,而且液膜波动加剧.与实验数据对比,发现Nusselt公式可以用来预测圆管上半周的液膜厚度,但下半周的数值明显偏大.在不同工况下,最薄的液膜并不是出现在β=90°的单点处,而是在β=90°~115°的区域内.
-
共1页/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