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分离的压气机高压级静叶分离涡模拟研究
将分离涡模拟方法应用于高雷诺数压气机静叶有大分离的复杂流动计算中,研究该方法对分离的模拟能力。采用约280万网格,SA计算仅能得到定常结果。DES计算在叶片中部小分离区域,所得到的非定常波动较弱,尾迹掺混略慢于SA,结果整体上与SA类似。在叶片端壁附近有大分离的区域,DES结果捕捉到了明显的非定常现象与压力波动,计算表明吸力面涡脱落会加强掺混,而端壁分离则会加强尾迹。另外,DES计算比SA更详细地描述了涡结构。这表明DES有比SA更好的模拟大分离的能力。计算结果也加深了对静叶角涡与尾迹发展的认识。
超声作用对镁合金表面电沉积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通过设计中间过渡层,缩小AZ91D镁合金与沉积层镍之间的电位差,并以碱性锡酸盐镀液代替对人体和环境均有害的氰化物镀液,配合超声波作用,在AZ91D镁合金表面获得了电沉积镍层。利用SEM观察沉积层表面微观形貌,XRD、XPS对各处理层进行相组成检测。分析了锡酸盐镀液代替氰化物镀液对沉积层质量的影响,超声波对各沉积层沉积过程的影响以及对沉积层组织的细化作用。结果表明:碱性锡酸盐的使用提高了镀液的pH值,与酸性镀液相比较,减缓了镁合金在镀液中的腐蚀速率,为电沉积镍层在其表面的获得奠定了良好基础;各沉积层获得过程中,超声波的使用明显细化了各沉积层的组织,提高了其致密性,镀层的择优取向和耐腐蚀性能也得到改善。
白光干涉型Michelson光纤扫描干涉仪
介绍了一种白光干涉型Michelson位移传感器,Michelson干涉仪的一臂由光纤F-P腔构成,作为传感头,另一臂由电磁位移器带动的反射镜构成,提供相位补偿。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在150μm的动态范围内,该传感器的位移测量重复性达到0.5μm,测量不确定度为.5μm。本文还提供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和响应速度的方法。
两种石油钻机用液力变矩器试验性能的分析
通过对两种液力变矩器进行性能试验,将性能参数、试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新研制的增容型液力变矩器,在不增加工作腔直径,仅改变泵轮、导轮叶片角度的情况下,整体性能较基本型液力变矩器有大幅提高,满足了设计要求。
民用飞机铁鸟舱门假件电液伺服加载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该文根据某型民用飞机舱门假件地面模拟试验的要求,设计了一套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文中对电液伺服加载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方案设计、液压系统设计、液压执行机构设计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扩展功能。
加工误差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区域加工误差对叶片气动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轴流压气机出口级静叶叶中截面,以叶型厚度变化和中弧线变化为特征,分别在叶型前缘、最大厚度和尾缘区域添加加工误差,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设计叶型气动性能,研究叶型各区域几何偏差对性能的影响。结果 叶型前缘几何偏差对气动性能的影响最大,偏差造成的中弧线偏移对性能变化起主导作用。尾缘区域几何偏差对性能的影响趋势与前缘区域完全相反。考虑叶型整体偏差时,轮廓度正偏差造成的性能恶化更加显著。结论 所得的几何偏差影响规律可为实际叶片加工过程中工艺的制定和超差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基于液压滑靴系统的结构物滑移装船技术研究及应用
深水半潜式油气生产平台的海上安装技术是我国油气产业走向水深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半潜式平台下船体这种超大型的板壳式浮体结构的装船作业,具有尺度大、重心高、结构强度较弱等特点。目前,国内已成熟应用的液压绞车、拉力千斤顶、自行式模块运输车等装船设备均已无法满足作业需求。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租用国际上已成熟应用的液压滑靴系统,自主开发了配套的装船技术,成功实施了该项目33500t的半潜式平台下船体的横向滑移装船。本文系统介绍了该项目采用液压滑靴系统进行大型结构物横向滑移装船的相关设计及施工流程,旨在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基于结构参数相关性的液力缓速器优化设计
以液力缓速器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借助滑动网格技术对缓速器内部非稳态不可压缩流动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叶片前倾角下缓速器内部流场的特性和制动转矩。在最优前倾角的基础上基于各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研究了不同流道腔型、叶片数对液力缓速器性能的影响。当叶片倾角为40°截面形状为扁圆形转子外环叶片数为40内环叶片数为20定子叶片数为43时模型制动转矩最大制动效果最好。
齿轮泵进出油口接头浇注模的改进
我公司是专业生产液压件的企业,生产各种规格的齿轮油泵、马达、液压控制阀和油缸等。其中各种齿轮泵的铝铸件(材料均为ZL111)由热加工车间浇注。在浇注CB1进出油口接头时(见图1),我们对现有的金属型浇注模具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液压系统地面模拟试验交流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该文根据某型民用飞机液压系统地面模拟试验的要求,设计了一套模拟交流电源控制系统,文中对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其总体方案、控制系统设计原理图、软件设计以及上位机软件界面等内容,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