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独轮车用永磁轮毂电机系统设计
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动独轮车的永磁轮毂电机和摆线减速机一体式系统,驱动主体由外转子永磁轮毂电机及摆线式减速机构成。摆线减速机放置在定子内部,可提供低转速、大转矩的输出,并有利于减小独轮车的振动。与传统的装配方式相比,新提出的永磁轮毂电机和摆线减速机一体式结构稳定性好、重量轻、结构加紧凑。首先,提出并设计了永磁轮毂电机和摆线减速机一体式拓扑结构;其次,为了得到最优的电机输出性能,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永磁轮毂电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分析了摆线减速机的动力学性能和系统的热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提出的永磁轮毂电机和摆线减速机一体式设计满足电动独轮车的行驶要求。
太阳能供暖系统流量对其热性能影响的研究
以内蒙地区某太阳能供暖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TRNSYS建模仿真,通过实验与仿真数据对比,验证了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以系统热性能为指标,研究了流量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供暖系统是以恒定流量运行(一次回路流量Gc=1.6kg/s,二次回路流量Gw=0.8kg/s)不能满足供暖需求。优化系统流量至Gc=2.8kg/s,Gw=2.4kg/s运行时,系统集热效平率日均提高19.72%,集热器有效热收益日平均增加3.17kW。本研究成果进一步可为寒冷地区太阳能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预喷射技术对生物柴油发动机热性能的优化
利用GT-suite软件对某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在特定工况下采用预喷射方案缸内工作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测定了不同掺合比生物柴油理化特性,分析了不同掺合比、预喷量和预喷-主喷间隔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机扭矩随着生物柴油掺合比增大而下降;在主喷角不变时,不同掺合比生物柴油对应主喷阶段放热率变化较小;相同预喷-主喷间隔和掺合比生物柴油时,随着预喷量增加,预喷阶段放热率峰值增大,主喷射阶段放热率峰值降低且前移;相同主喷角和掺合比生物柴油时,不同预喷-主喷间隔生物柴油放热率曲线形状趋于一致,预喷阶段放热率随着间隔角增大而前移。预喷射能有效地降低发动机排放,综合扭矩、放热率与排放值确定B5-5%-20方案为改善该柴油机在2200rmin-1工况下最优预喷射方案。
辛酸/月桂酸作为相变蓄冷材料的热性能研究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低温显微技术研究辛酸、月桂酸及其二元系统的热性能,建立辛酸/月桂酸二元系统相图。实验结果表明:辛酸/月桂酸二元系统的相图较复杂,辛酸质量分数较低时发生转熔,转熔温度约为14℃,转熔点相应的辛酸质量分数为60%;辛酸质量分数较高时发生共晶,共晶熔融温度为7.44℃,相变潜热为136.43J/g,共晶点相应的辛酸质量分数为80%,该共晶熔融温度适合于空调蓄冷。辛酸/月桂酸共晶混合物经过60次、120次冻熔循环后,其共晶熔融温度、熔融热、比热未发生明显变化,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可用作相变蓄冷材料。
径向入流冷却箔片型气体动压止推轴承气动和热特性数值研究
针对高转速箔片型气体动压止推轴承的热管理需求,在轴承运行状态稳定、弹性变形恒定的主要假设前提下开展了带冷却空气径向入流的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以获得旋转速度、径向入流质量流量和气膜层出口方式对气动和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膜间隙出口方式对转盘表面压力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相对于气膜间隙出口完全封严情形,无封严出口下径向入流可以贯通气膜层通道,使得转盘和止推顶箔冷却效果得以改善、径向入流压降减小,但同时也带来止推力下降10.7%~32.5%的负面影响;径向入流质量流量的增加不仅可以起到有效的冷却作用,而且对轴承止推力也起到了较好的增强作用;气膜间隙出口封严方式对转盘和止推顶箔冷却效果的影响在高转速下更为显著,对径向入流压降和止推力的影响则在较大的径向入流质量流量下较为明显,止推力增幅...
油箱密封用耐热型硫化氟硅密封剂的研制
1,3,5-三甲基-1,3,5-三(3′,3′,3′-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D 3 F)和α,ω-二羟基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为氟硅密封剂主要原料,钛白粉和氧化铁红作为耐热组分,制备耐热型硫化氟硅密封剂,应用于飞机整体油箱密封。实验对密封剂的动态黏弹性、硫化特性及氟硅生胶黏度对力学性能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耐热组分与氟硅生胶质量比10/90,硫化剂用量为5%,生胶黏度为40 Pa·s,密封剂性能良好。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耐热型氟硅密封剂表现出稳定的分子结构和良好的耐热性,在拉曼光谱和热重分析中显示出耐热组分和氟硅密封剂两种成分。DSC曲线中存在一个156.2℃的极弱吸热峰和一个233.7℃的强放热峰。在耐湿热性测试中,氟硅密封剂则表现出了一定的抵御强热、强湿度环境的能力。
建筑幕墙用阻燃型硅酮密封胶的热性能
以107硅橡胶交联季铵盐改性硅油为基体,聚磷酸铵和高硼硼酸钙为复合阻燃剂,制备了阻燃型硅酮密封胶,研究了其阻燃性能、热分解动力学、耐热氧化降解性能、分子结构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107硅橡胶含量为60%(w),阻燃剂添加量为9%(w)时,阻燃型硅酮密封胶的点燃时间为48 s,总燃烧时间为397 s,最大热释放速率较无阻燃型硅酮密封胶降低了约70.7%,平均热释放速率降低了约34.7%,热力学方程相关度达到0.9641,耐热氧化降解性能良好。
纳米颗粒和扭曲带条件下自动传动流体的液压和热分析
研究了带有扭曲带的管内自动传动纳米流体(ATNF)的液压和热行为。并分别对扭曲带和纳米颗粒两种情况下传动油的换热效果和压降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利用CuO纳米颗粒制备自动传动纳米流体。研究了不同雷诺数和不同质量分数纳米粒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应用纳米粒子和扭带,压降和Nu数平均增加约为53%和76%。采用热性能指标η,同时研究了提高传热和压降的效果。在所有情况下,传热的提升比压降更明显。在Re=634和Φ=2%时,观察到最高的热性能为1.9。此外,单独使用扭曲带可以使Nu数提高41%,而单独使用2%的纳米粒子时的最大增量为13%,所以使用扭曲带更有效。
神经网络PID算法在漆包线检测仪中的应用
为检测漆包线的热性能,设计了温度控制系统。利用BP神经网络在线修正PID参数,从而获取最优的一组参数,并将BP-PID控制算法应用于该温控系统。利用MATLAB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控制系统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利用漆包线检测仪进行实物试验,结果表明:当控制温度为120℃时,该控制方式与传统PID控制相比具有更好的控温效果,超调率小于4%、稳态精度小于2℃,达到了预期目的。
用于电子冷却的热管性能分析
进行了充水热管、铜棒及空热管的热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热管利用水的两相沸腾换热来对功率模块内的集中热源进行扩散,其热扩散能力大大高于以导热热扩散的金属基板,利于消除芯片中出现的热点,用于电子冷却比金属导热块有更大的优势,并且热源方向和重力对金属烧结粉末热管几乎没有影响。当蒸发端在冷凝端顶部时,槽道和丝网芯热管不理想,均温效果差。提出采用一种简化热管数学模型进行有限元模拟,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和工作量。
-
共1页/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