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多轴军用越野汽车电控液压多轮转向系统

作者: 陈利东 来源:汽车电器 日期: 2021-05-16 人气:156
为解决传统液压转向系统转向半径过大、通过性差的问题,本文以5轴军用越野汽车为例,提出一种基于PLC控制的电控液压多轮转向系统。该系统具备前组和多组两种工作模式,同时兼具故障诊断与处理、人机交互、零位标定等功能。该系统减小了车辆的转弯半径、改善了车辆的通过性,最大程度提升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改善了人机交互体验,满足了车辆在不同场地内的使用需求。

同侧耦连油气悬架自卸车通过性仿真研究

作者: 马超 倪文波 王雪梅 来源:机械设计与制造 日期: 2020-11-12 人气:107
为研究同侧耦连油气悬架系统对车辆通过性能的影响,针对某60t矿用铰接式自卸车,建立了基于Simpack/Simulink/AMESim的整车动力学协同仿真平台。在不同路面激励下进行联合仿真,分析其蓄能器压力、悬架输出力、车身质心加速度和车辆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等指标,并与独立式油气悬架自卸车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同侧耦连悬架能够良好地降低冲击和衰减振动,有效地改善了车辆的道路通过性能,并在路况较差时改善效果更明显。所做研究为工厂的方案选型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角形橡胶履带车轮式越野车通过性研究

作者: 孟祥政 邢俊文 王亮 来源:机械工程师 日期: 2020-08-25 人气:82
针对轮式越野车在沼泽、雪地、沙漠等特殊地域通过性差的问题,以某型军用吉普车为对象,在不改变原车结构条件下,通过换装三角形橡胶履带式车轮装置,进行特殊地域牵引能力计算和越障性能分析,以及与原车通过性的对比分析,验证三角形履带车轮的通过性优势,为进一步改善该类车辆的越野通过性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滩涂运输车潮间带直线行驶通过性研究

作者: 黄莹 杨建学 马国宇 张学琴 李刚 来源:机械工程师 日期: 2020-08-15 人气:137
设计阶段滩涂运输车潮间带的通过性研究主要依据贝克理论。由于不同土壤之间力学特性差异及车辆结构差异,贝克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需要通过试验研究来检验。以直线行驶为例,文中对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较为接近,说明使用基于贝克理论的计算模型来预测直线行驶通过性是准确可行的。

井下工具通过性计算方法及发展趋势

作者: 罗权 易文君 廖振武 方勇 于章丽 来源:机械工程师 日期: 2020-07-14 人气:200
分析了井下工具通过性的计算方法,将计算方法按原理分为几何法、力学法与有限元法,并对各种计算方法的发展状况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描述.结合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出了井下工具通过性计算方法的发展趋势,即由简单的刚性通过性分析转向柔性通过性分析,更加注重管柱串的下入安全,并综合应用几何法、力学法与有限元法分析通过性.

一种变体式轮履复合车轮的通过性分析

作者: 马鹏 刘源 侍才洪 张学玲 来源:机械工程师 日期: 2020-05-17 人气:155
针对兼具轮式和履带式优点的变体式轮履复合车轮,运用车辆通过性理论,对其在轮式状态下和三角履带状态下的通过性进行力学分析,并利用Recurdyn软件对两种状态下通过凸台进行仿真分析,然后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三角履带状态比轮式状态有更好的越障能力,体现了变体式轮履复合车轮的越障优越性。

高地隙通用作业底盘的设计与试验

作者: 李泽 石毅新 蒋蘋 胡文武 林伟 来源:食品与机械 日期: 2019-12-16 人气:192
设计一种高地隙全液压四轮驱动通用作业底盘。通过前期调研数据确立设计初始目标值,对底盘的结构原理、液压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结合通过性参数目标值,计算确定行走泵与行走马达型号,完成转向支腿与车架结构设计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在该基础上开展底盘通过性能研究,确定轴距与结构参数的关系;最后试制样机并进行通过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作业底盘在爬坡时液压系统的压力与流量特性曲线均在理论设计范围内。在满载的情况下,通用底盘能通过的最高陡坡为41°,最大台阶高度为490 mm,可实现原位转向,水泥路面行驶速度范围为0-13km/h,水田作业速度范围为0-11km/h。试验结果满足通用作业底盘通过性设计目标要求,具备较好的通过性能,适用于水田和果园不同作用环境。

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系统研究

作者: 汪若尘 吴涛 孟祥鹏 黄欢 陈龙 来源:农业机械学报 日期: 2019-12-16 人气:125
根据悬架约束最小化原理,提出一种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结构与原理,构建了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系统模型及整车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各种工况下液压互联消扭悬架动态性能,设计液压互联消扭悬架原理样机,进行台架试验,仿真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与传统被动悬架相比,液压互联消扭悬架能有效抑制车身振动,控制了车身姿态,协调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与安全性,提高了车辆极端路况的路面通过性能,消除了部分车身扭转载荷,并能实时控制车辆的转向特性。
    共2页/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