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殊窗函数的局部CT图像重建算法及其分析
为了减少X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局部图像重建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研究了基于一种特殊窗函数的局部图像重建算法。通常,直接用局部区域的投影数据重建局部图像,会使重建图像产生常数偏移,我们将局部区域边缘的投影数据延拓为相应沿径向未知投影数据的方法,改进了局部重建图像,并给出了基于特殊窗函数重建时,该方法的误差分析。另外,本文将该算法应用于扇形束图像重建,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此特殊窗函数应用于扇形束重建时同样有效。
基于约束Landweber迭代的重建算法
针对较少投影数据图像重建问题,在最小二乘优化的基础上,提出将未知误差引入不等式约束中,并针对其不适定性提出运用Landweber迭代正则化技术进行迭代求解。数值实验表明相对以往各算法,此迭代算法更加稳定,并且在重建质量以及重建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扇束CT中短扫描方式下数据重排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根据平行束和扇束CT中的主要重建机制与原理,阐述了两种算法在计算机上的实现方法和特点。传统扇束CT通常采用的是基于一周360°的全扫描方式,为了加快扫描速度,提高重建效率,在分析了扇束和平行束在几何上的关联性后,介绍一种不完全角度的扫描方式——短扫描,以及应用于该种扫描方式下的数据重排技术,并完成了算法的实现。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改进后的算法在速度上得到显著提高。
稀疏信号恢复理论在CT图像重建中的应用
新的图像重建算法一直是CT成像前沿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实际中常常遇到的有限角度重建问题则是其中的难点。Terence Tao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稀疏信号恢复理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可能的应用策略。我们在本文中介绍了这个理论并给出了在锥束CT重建中应用的初步结果。这种理论和策略的实现对很多应用情况都有重要的意义,为该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也必将对该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改良3D-WE-FLASH序列在关节软骨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对附加水激发技术的3D-FLASH序列进行优化,并与传统的频率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的3D-FLASH序列进行比较。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10人,扫描序列采用不同的脉冲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和翻转角度(FA)的3组3D-WE-FLASH序列和一组3D-FS-FLASH序列。在各扫描序列标准矢状位图像上测量膝关节软骨信噪比(SNR)、关节软骨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噪声比(CNR)和关节软骨与关节液体之间的对比度噪声比效率(CNRca-fluidefficiency)。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SNRca,CNRca-fluid,CNRca-bone,CNRca-fat,CNRca-menisus在序列4组均显著性高于序列1、2、3组;SNRca,CNRca-fluid,CNRca-fat,CNRca-bone在序列2组显著性高于序列1、3组;CNRca-fluideff在序列2、4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优化后的水激发3D-FLASH序列能够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并达到理想的软骨成像...
螺旋CT MPR重建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螺旋CT常规椎间盘扫描,结合兴趣区多平面图像重建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有临床症状且符合退行性腰椎管狭窄诊断的190例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退行性椎管狭窄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体滑脱,椎小关节肥大、黄韧带肥厚和后纵韧带骨化至中央椎管矢状前后径及横径变小,侧隐窝、椎间孔变窄。190例患者中以Ⅱ、Ⅲ型狭窄为主,椎管狭窄的部位主要分布在L4~L5及L5~S1。MPR图像直观的显示了脱出的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以及椎体、小关节增生所致椎管狭窄失状及冠状影像表现。结论:螺旋CT轴位扫描结合兴趣区MPR重建对退行性椎管狭窄的发现、评价及病因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初探
目的:优化扫描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钙化积分分别应用430mA和80mA管电流扫描;延迟时间测定使用团注测定和智能跟踪;冠状动脉成像包括心电门控非管电流调节和管电流调节模式,分别计算所有组平均ED和图像SNR。结果:钙化积分平均ED从2.35±0.42降至0.42±0.03;延迟时间平均ED从1.39±0.14降至0.13±0.04;两组冠状动脉成像平均ED从28.22±4.90降至21.14±1.54。两组钙化积分平均SNR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冠状动脉成像模式平均SN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80mA扫描钙化积分、智能跟踪测试延迟时间和心电门控调节管电流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获得诊断需要的图像。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64层CTA在头颈部血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头颈部血管CTA20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组MPR及Inspace软件中的减影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观察,其中92例有MR、DSA及手术资料,采用双盲法,比较各种影像效果,总结出64层CTA的优缺点。结果:64层CTA用药少、辐射剂量小、扫描及成像速度快,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并可任意方向旋转观察。VRT和MIP是最常用的方法,Inspace软件的减影技术能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全貌。结论:64层CTA可作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常规筛选方法,可以普及使用。
X线钡餐联合CT扫描在食道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X线钡餐与CT扫描在食道癌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及两者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两者的联合使用对食道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影像学技术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食道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了X线钡餐及CT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结果:①分布部位:56例中,食管颈段8例,胸上段10例,胸中段23例,胸下段15例。②X线钡餐征象:早期表现为粘膜增粗、紊乱,蠕动减弱,以及小的充盈缺损和小龛影(13例);中晚期为粘膜破坏、管腔狭窄,管壁僵硬,以及较大的充盈缺损和恶性龛影(43例)。③CT征象:直接征象为管壁不规则增厚(56例),腔内肿块(36例),管腔狭窄(51例)或闭塞(3例),狭窄以上扩张(43例);间接征象为肿瘤对临近结构的侵犯和转移,以及并发症征象。表现为食管周围脂肪线侵犯(43例),气管支...
图像分辨率测试卡的结构与标准
分辨率测试卡是客观描述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分辨率和实时成像检测图像分辨率(包括射线照相底片分辨率)质量指标的重要器具,本文概述了图像分辨率测试卡的结构和正在制订的<射线透视检测用分辨率测试卡>行业标准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