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液压式动力反共振隔振器动力学研究
针对低频隔振问题,基于动力反共振原理设计加工了一种双层液压式动力反共振隔振器。建立了液压式动力反共振隔振器模型,研究了双层液压式隔振器隔振性能和隔振频率的影响因素,加工了液压式隔振器原理样机并进行了扫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叠加方式能显著影响第二个共振点的位置,进而影响隔振效果;相比于单频动力反共振隔振器,通过叠加而成的双层隔振器可以通过调节参数显著提高隔振性能与隔振带宽。
串联节点刚度对隔振系统传递率的影响研究
目前针对动力机械隔振系统传递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隔振器本身刚度或阻尼对系统的影响,但在部分实际应用的隔振系统中,阻尼减振器作为独立元件,其端部节点的刚度对隔振系统传递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讨论阻尼减振器的节点刚度对动力机械隔振系统传递率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质量、隔振器刚度和减振器阻尼都一定的系统中,当动力机械设备工作在低频共振区时,随串联节点刚度增大,传递率明显下降,串联刚度大于一定值后,传递率趋于稳定;当动力机械激励频率远高于固有频率时,随串联节点刚度减小,传递率明显下降。研究可为变刚度隔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应用于隔振系统的减振器性能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传递率的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排序
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研究是振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新颖和关键发展方向之一,在实际控制机械装备的振动实践中,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的研究显示出了重要价值。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由振动源、传递路径和接受体三部分组成,振动传递路径定义为振动产生的能量由振动源通过媒介物质传递到接受体所经历的物理介质。基于机械振动的理论,解决了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排序的问题,提出了以振动传递率为度量准则的排列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的理论方法,在频率域内清晰地阐明了多维振动传递路径贡献量的顺序。
一种分裂式汽车座椅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分析
针对目前坐姿人体全身水平振动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对自己设计的分裂式汽车座椅与普通汽车座椅进行研究,开展汽车座椅舒适性研究。利用电动振动台产生正弦白噪声信号对两种汽车座椅进行水平和垂向振动试验,得到人体坐姿头部传递函数曲线。利用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LifeMOD进行坐姿人体水平全身振动仿真实验,最终得出水平方向振动人体头部传递函数曲线在3Hz达到峰值,5Hz时趋于平缓;垂直方向在4Hz达到峰值,7Hz时趋于平缓,验证了分裂式汽车座椅人体头部传递函数曲线的有效性。
纳米级微动试验台的隔振设计研究
通过二锥隔振系统的力学分析,得到关于质量、刚度、阻尼比三方面结论,指导多自由度隔振系统的设计,设计出了纳米级微动试验台的隔振系统。仿真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此隔振设计方法对超精密机床、超微定位机构等超低传递率隔振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弹性元件的机械阻抗理论研究
机械阻抗及其参数识别技术已经应用于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开发、弹性设备的研制等许多工程技术领域。本文以圆柱橡胶减振器为理论分析实例,分别按理想弹性元件和实际弹性元件计算其阻抗与传递率。理想弹性元件的阻抗对分析隔振系统低频特性是有效的,而对实际弹性元件进行阻抗的计算分析和测量对全面分析由其构成的隔振系统特性十分必要。
发动机隔振及其传递率计算的试验研究
为研究发动机隔振器的隔振性能,本文总结并分析了传递率计算的3种不同方法,选取1组试验数据验证3种方法得出的结论相同,并提出改进隔振性能的几点建议。
确定性激励时多阻尼介质耦合型非线性隔振器传递率特性研究
基于抗大冲击并衰减振动的工程应用要求,提出一种多阻尼介质耦合型非线性隔振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平方阻尼、线性阻尼、库伦阻尼及非线性弹性元件的耦合;通过无量纲变换并结合傅里叶变换和谐波平衡法对模型进行了理论上近似求解;具体讨论了非线性特性参数变化引起的传递率特性变化波动,分析结果表明多阻尼介质耦合型非线性隔振系统具有多变性态,特别是出现了共振前的低频减振特性,这些特性的呈现可能还与具体器件的其他初始物理条件有关,其应用和控制有待于进一步器件模拟和机理研究.
人-椅系统的人体水平振动特性研究
为提高汽车座椅设计水平,针对目前汽车座椅在水平振动激励下人体的振动特性研究不深入和水平振动仿真实验方法不新颖等问题,以自行设计改装的分裂式汽车座椅与普通汽车座椅为研究对象,开展人-椅系统的人体水平振动特性研究。通过开展人-椅系统水平振动实验,研究汽车座椅在水平激励下人体的振动特性,实验计算得到振动信号的功率密度谱、加速度加权均方根(AW)以及振动剂量值(VDV),最终计算出水平振动信号的传递率曲线。研究表明:在水平振动实验条件下,相对于普通汽车座椅,通过改进的分裂式汽车座椅传递率峰值更小,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能有效提高汽车座椅的舒适性;人-椅系统的水平振动传递率在2-4 Hz之间达到峰值,在5 Hz左右逐渐趋于平缓,人体头部的传递率峰值略大于肩部的传递率峰值。此外,利用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软件ADAMS/Life MOD进...
不同减振扣件落锤激励下的减振性能对比研究
为研究不同减振扣件的减振性能,运用模型试验落锤激励法,测试了铁路上原有的减振扣件(B型扣件)及一种新研发的减振扣件(A型扣件)的减振性能,并从传递率、传递损失及Z振级3个方面进行了减振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4~200Hz范围内,两种扣件各减振指标随频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两种扣件都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尤其在低频段4~80Hz范围内,但在125Hz附近频率段的减振效果较差,需进一步改进提升;与铁路上原有的减振扣件(B型扣件)相比,新研发的减振扣件(A型扣件)的综合减振性能有了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