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经济器的热泵热水机电子膨胀阀运行规律的研究
在环境干球温度为-15℃-20℃,进水温度33--55℃的工况下,对带经济器的热泉系统进行了实验,发现最佳组合升度中主阀开度随着进水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而上升;而辅阀开度则相反。该规律可做为产品优化设计的方法指南。
滚动转子式补气压缩机在热泵系统中的实验研究
介绍了滚动转了式补气压缩机的设计,并将其在热泵系统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制热工况下滚动转予式补气压缩机的性能,对比了带闪发器与过冷器的经济器热泵系统、滚动转子式与涡旋式补气压缩机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室外环境温度的下降,滚动转予式补气压缩机补气后制热量提升比例逐步增大;滚动转予式补气压缩机制热实验中,带闪发器系统的制热量较高;在超低温制热工况下滚动转子式补气压缩机制热量提升18%左右,与涡旋式补气压缩机相比制热量相当,性能略高。
带外经济器的喷射节流制冷装置的研究
由于在传统制冷空调循环中的节流阀造成了大量能量损失,故现在以喷射器代替节流阀,并配合使用外经济器来达到节能效果。通过与不同制冷循环在不同工况下的对比与研究,最终确定带外经济器的喷射节流制冷循环所适合的制冷工况。
带经济器的涡旋压缩机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
为了研究带经济器的涡旋压缩机制冷循环,从压缩机的实际工作过程出发,结合制冷系统的部件特点建立了带经济器的涡旋压缩机制冷循环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辅助回路使用热力膨胀阀系统的各种情况下的动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 最合理的开孔位置在吸气腔刚刚闭合处,此时可以最大限度保证系统在低温工况时的实际制热性能,同时较好兼顾系统的经济性.开孔位置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于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影响并不明显,但系统在低温工况下的制热量将有明显变化.该研究对于带经济器的螺杆压缩的准二级系统同样适用.
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变工况试验研究
介绍了准二级涡旋压缩机空气源热泵系统,对研制出的具有蒸汽喷射的涡旋压缩机空气源热泵系统样机进行了大范围变工况试验研究,获得机组在各工况下的输入功率、制热量、COP、排气温度的变化。通过变工况实验,综合考虑制热量、COP和机组工作稳定性,得出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最佳中间补气压力为1200kPa~1400kPa。研究结果可为准二级压缩系统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制冷经济器循环与普通制冷循环的性能比较
不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为了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索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已成为科技发展的必然路线。当前的制冷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制冷工程中运用新的节能技术来减少能量的消耗,提高制冷的效率,同时也要将环境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已经成为整个制冷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介绍一种提高制冷循环性能系数的新的制冷循环——经济器循环,并阐述其循环过程和工作原理,比较其与常规制冷循环在循环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效率方面的不同点,通过能量方程、质量守恒方程,分析其性能系数较常规循环取得的改善,并分析该新型制冷循环的节能性。
喷气增焓涡旋压缩机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的应用
结合喷气增焓涡旋压缩机技术,介绍了典型的带经济器或带闪发器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机组设计,并着重对带闪发器的喷气增焓热泵机组运行时的特有问题进行分析,为喷气增焓技术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R32在带经济器的风冷冷热水机组的试验研究
分析了R32替代R410 A的优势,针对R32系统排气温度过高的限制,提出采用经济器的方法降低排气温度,从理论方面分析了R32替代R410 A后单级压缩制冷系统运行参数的变化。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某企业生产以R410 A为制冷剂带有经济器的风冷热泵机组作为原型机,分别使用R410 A和R32作为制冷剂,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参照GB/T 18430.2-2008名义工况,对比同一系统采用2种不同制冷剂后,系统充注量、换热量、功率、COP、排气温度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R32系统充注量仅为R410A的70%,接近摩尔质量分数。在制冷及制热名义工况下R32能力及能效比均不低于R410A,R32系统排气温度及压缩比明显降低,但采用经济器中间补气后系统性能系数提高幅度不大。
基于适定工质的准二级压缩循环在高温工况下的特性研究
以经济器补气的准二级压缩循环为研究对象,在40~65℃循环温升下选取R1233zd(E)、R245fa为代表性高温热泵工质,建立循环分析模型,调用软件Refprop查询工质物性进行理论仿真,在与单级压缩循环对比中分析了中间补气压力、一级压缩容积比、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循环制热量、压缩机功率、COP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温度45℃、冷凝温度110℃的高温工况下,准二级压缩循环的制热性能优于单级压缩循环;最优相对补气压力系数1.1~1.3处,R1233zd(E)、R245fa的COP分别提高8.7%和11.1%;COP随一级压缩容积比增大而减小,工质COP减小率分别为2.7%和2.2%;COP随蒸发温度升高而增大,工质COP增加率分别为10.1%和10.7%;COP随冷凝温度升高而减小,工质COP减小率分别为9.7%和10.8%。
-
共1页/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