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钉铆接装配应力的分析和计算
分析了铆钉铆接时的成形过程.对铆接成形力和铆钉铆接成形后对板孔圆柱面上的径向分布压力及铆钉冒对板圆环面上的分布压力进行了计算.该分析和计算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在对一些具有铆钉连接的板或梁进行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时,解决了其力边界条件的问题.
斜辊矫正钢管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在弹塑性弯曲矫正理论的基础上,对2-2-2 型矫正机的矫正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了各辊的矫正效果以及压扁量的最佳选择区间,为提高矫正精度、制定最优矫正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平面应变弹塑性问题中面外应力与面内应力的关系
在解线性强化平面应变弹塑性问题时,往往不考虑弹性效应的影响而假定面外应力σ3=0.5(σ1+σ2)。为了得到考虑弹性效应影响时的面外应力和面内应力的关系,引入了反映弹塑性变形比例的参数vep,导出了面外应力和面内应力之间的关系式。该关系式表明:面外应力可由面内应力惟一地确定,而且它们之间呈近似线性的分布关系。
弯曲载荷下压力管道的磁记忆效应研究
以铁磁性钢管的三点弯曲实验为基础,研究了铁磁性钢管弹性和塑性弯曲应力下的磁记忆效应。分析了管件弯曲状态下的表面弯曲应力和磁场强度的分布,并讨论了卸载对磁场强度的影响。探索了管道安全检测的一个新方法。根据实验结果,管件表面磁场的法向量在弹塑性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可通过进一步量化研究,来确定管件上塑性区及产生强化的区域。
粗糙表面的加卸载分形接触解析模型
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粗糙表面加卸载接触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单个微凸体弹性、弹塑性以及塑性变形的存在条件,获得了对应条件下微凸体加、卸载的力学表达式。根据加载终点与卸载起点真实接触面积和总接触载荷不变规则,对传统的微凸体面积密度分布函数进行变换,分别给出了加、卸载接触过程中不同频率指数微凸体的面积密度分布函数,最终得到了加、卸载接触过程中粗糙表面真实接触面积与总接触载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个加、卸载接触循环内,粗糙表面加、卸载接触的力学性质取决于微凸体频率指数的范围;当微凸体的最小频率指数[WTBX]nmin与临界弹性频率指数nec的关系满足nmin+5≤nec时,粗糙表面在整个加卸载接触过程中呈现弹性性质;当nmin>nec、接触下压量大于微凸体自身临界下压量发生弹塑性变形时,在相同的总接触载荷条件下,卸载过程...
剃齿啮合的接触特性分析及中凹误差形成机理研究
探索剃齿过程中接触特性对齿形中凹误差的影响规律,对研究中凹误差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基于弹塑性理论和齿面承载接触分析技术(Loaded Tooth Contact Analysis,LTCA),构建力学模型分析不同载荷条件下剃齿啮合接触特性,阐述了中凹误差形成机理。应用有限元法明确了不同载荷条件下的齿面接触应力及齿廓弹塑性变形区域的划分,并与剃齿试验相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齿廓上塑性变形区域随非线性增大;齿根部位较之齿顶所受的应力和变形量更大,峰值出现在节圆附近的中部位置,该区域最易出现塑性变形,同时随着剃齿低周啮合,塑性变形量不断累积,齿形误差复映,最终会在齿廓上出现明显的中凹误差现象;有限元仿真的接触应力和弹塑性区域划分结果可靠,试验验证理论分析及研究结论正确。
滚筒处弯曲连续油管起出力学性能分析
为解决起钻和下钻过程中连续油管因承受多次弯曲载荷作用而影响其疲劳寿命的问题,将连续油管作为弯曲梁,应用梁弯曲变形理论,考虑连续油管的弹塑性变形,推导出滚筒处弯曲连续油管的弯矩和拉力计算公式,以及弹塑性极限弯矩和弹性极限弯曲半径。然后以CT系列连续油管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分别考察不同松弛角度和钢级连续油管的弹塑性极限弯矩以及弹性极限弯曲半径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松弛角度在45°50°时,连续油管会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钢级越大其力学性能越好。
低速过载角接触球轴承载荷分布的研究
针对低速过载角接触球轴承的塑性变形,基于Palmgren半经验公式分析了载荷分布、接触角变化和钢球最大负荷。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载荷对工作接触角影响显著,而径向载荷影响微小。
稳定平台钢带传动回弹问题研究
在某稳定机构的研制过程中,发现钢带传动会导致轴系在两个不同角度发生回弹现象,回弹力矩对控制回路产生干扰,影响平台稳定。文中从考虑钢带的弯曲及弹塑性变形出发,分析了钢带的力学特性,计算出钢带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卸载后的钢带半径,进而基于能量方法,得到了轴系回弹力矩的大小及角度范围。通过与试验测量结果比对,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符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带轮直径过小导致的钢带局部塑性变形是导致轴系回弹的根本原因。
-
共1页/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