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压缩制冷设备制冷不良故障诊断
介绍了氟利昂制冷剂的小型压缩制冷设备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给出制冷不良故障诊断网络节点树,针对制冷不良故障原因进行了诊断。
空调工况下非共沸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传热窄点研究
为了揭示15种常用非共沸制冷剂在空调工况下蒸发器中的传热窄点特征,探明它们和换热流体问温差的沿程变化规律,以及如何防止传热窄点的产生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制冷剂的蒸发换热模型,明确了蒸发过程中传热窄点产生的条件,并根据标准的空调工况确定了15种制冷剂的蒸发物性参数;然后,利用制冷剂状态方程得到蒸发过程中温度与焓值的对应关系,并分段计算了焓随温度的变化率进而得到15种制冷剂蒸发过程中发生传热窄点现象的机率;以R409A和R407D为例,计算了制冷剂和换热流体在蒸发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最后针对2种可能发生传热窄点现象的制冷剂给出了换热流体温差控制范围。
蒸发式过冷水制冰中单个水滴的蒸发过冷特性
为分析蒸发式过冷水制冰中单个水滴在此低温低湿空气环境中的蒸发特性,建立了水滴蒸发过冷过程的数理模型。通过悬挂水滴实验与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因此利用该数学模型预测微小直径水滴的蒸发特性是可行的。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水滴初始直径、初始水温、空气温度、空气含湿量和空气流速对水滴蒸发过冷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滴初始直径越小、温度越低或空气流速越大,水滴的冷却速率就越大,达到稳态时的过冷时间就越短。另外,通过降低空气温度或含湿量不仅提高了水滴的冷却速率,而且增加了水滴达到稳态时的过冷度。通过水滴蒸发过冷特性的分析,可为制冰系统的优化设计及提高系统制冰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Φ7mm管内HFC410A蒸发和冷凝性能的实验研究
介绍了一种自主研制的基于泵驱动制冷剂循环的管内蒸发和冷凝实验装置,它可以进行各种不同制冷剂、变流量的蒸发和冷凝实验;在该实验装置上进行的Ф7x0.23x0.18和Ф7x0.23x0.11管内HFC410A蒸发和冷/凝性能的比较实验表明该实验装置是管内蒸发/冷凝性能研究和铜管开发的有力工具。
水平直管内制冷剂蒸发不稳定流动试验研究
变容量、电子膨胀阀和微机控制等先进技术在制冷系统的广泛应用需要可靠高效的系统控制,而制冷剂蒸发过程及蒸发器出口状态的不稳定性严重困扰着制冷系统控制策略的确定。本文建立了制冷剂蒸发过程不稳定流动试验装置,并对制冷剂在水平直管内蒸发过程及蒸发器出口状态的不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特别是对影响蒸发过程的主要参数进行研究分析后,在制冷剂蒸发过程不稳定流动特性和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初步归纳和推测,认为流量波动和流型转换是引起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降膜蒸发器的研究进展
降膜蒸发器广泛应用在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其优化设计和高效应用对于节能和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降膜蒸发器基本原理及特点,综述了国内外降膜蒸发器流动与传热特性、布膜及强化传热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将扭曲扁管强化传热技术引入降膜蒸发器,并对降膜蒸发器的进一步研究指出方向。
R410A和R22在一种内螺纹强化管管内蒸发性能研究
为了研究单管管内蒸发性能,搭建了管内蒸发性能实验台,用隔膜泵代替了传统压缩机作为系统动力。研究了在冷却水量0.6m3/h,0.8m3/h和1.0m3/h下,9.52mm内螺纹管内10℃蒸发的制冷剂侧换热性能。结果表明,R22和R410A的总换热系数,换热系数h,和压降均随着制冷剂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小质量流量下,R410A比R22有更好的换热性能,看起来可以替代R22。但当制冷剂流速增大到300—400kg/(s·m2)时,R22的换热系数增加显著,而R410A趋于平缓,所以在大质量流量下,R410A没有R22换热性能好,替代工作仍待研究。
一种单管强化传热的新型测试装置
搭建一种单管强化传热的新型测试装置,能应用于干式蒸发、管内冷凝、管外蒸发和管外冷凝。分析了Ф9.52mm,长度为3.4m的内螺纹铜管在蒸发温度分别是5℃和10℃,冷凝温度分别是35℃和40℃时,制冷剂R22、R410A的传热系数,结合实验原理,说明本装置可以完成对不同制冷剂的单管传热性能的测试,为高效换热管的开发提供依据。
应用热管冷却液压系统
应用热管导热效率高,传递热量快,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将液压系统产生的热量快速地传递到散热器中从而有效地控制液压系统的温升。
-
共1页/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