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温控板测试系统设计与开发
为了测试温控板的流动阻力及换热性能,设计了温控板测试系统,并使用水箱替代动力电池与温控板进行换热以验证其设计指标。通过该系统设定温控板进口工作液的流量和温度参数,并测得对应的实际值,实验结果表明温控板进口的流量值和温度值与其设定值最大误差分别为2.8%和2.0%,完全满足系统设计指标要求。
动力电池单轴向与三轴向随机振动响应分析
汽车行驶过程中动力电池承受着来自路面的随机振动,国家标准中制定了动力电池振动性能测试规范,标准中要求动力电池的随机振动在三个方向上依次测试,测试时间较长。通过单轴及三轴随机振动理论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而依据动力电池国家标准,在动力电池模态计算的基础上开展其单轴及三轴的随机振动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动力电池结构上对应各位置点的x、y、z分别依次随机振动应力结果的均方根叠加等于三轴向同时随机振动的应力结果,动力电池结构z轴向随机振动对试验结果影响极大,动力电池三轴依次随机振动耗时较长,可以考虑z轴向随机振动进行等效,在研发时间紧迫情况下,为缩短动力电池随机振动试验时间和提高研发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新型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自锂离子电池问世以来,围绕它的研究、开发工作一直不断地进行着,上世纪90年代末又开发出锂聚合物电池,2002年后则推出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双源无轨电车气动控制型集电器及其应用效果
双源无轨电车的电能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线网高压电源,另一部分来源于车辆本身配置的动力电池,由于配置的动力电池容量有限,双源无轨电车的驱动主要源自线网高压电源。集电器是无轨电车从架空线网获取电能的装置,当集电器搭触架空线网时,集电杆顶端的集电头与线网触线连通,架空线网的高压电通过DCDC隔离电源整流后传递给动力电池或驱动电机,为车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气动控制型集电器是一种新型集电器,是对传统集电器的升级改造,有着明显的先进性和可推广性。
电动汽车转向系统的结构
电动汽车的驱动能源主要是动力电池,或主要不依靠发动机进行驱动,其转向装置不能采取传统的由发动机驱动的液压助力方式,而需要利用电机来辅助转向,这就是要采取电动助力转向.它是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将电力电子技术对高性能电机的控制,来辅助驾驶员进行转向操作的系统.当前电动转向技术发展很快。
动力电池电量计
分析了各种电池荷电状态估算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实时检测电池端电压作为判断电池充电状态的安时计量算法。由于该算法构成的电量计能实时、准确计算电池的电量和SOC,并应用于风光互补路灯系统,保证了路灯照明安全、可靠地运行。
基于IE改善的动力电池组装线的流水化作业
动力电池具有单体电压高的优点,但是在高电压下,水分容易发生分解,产生胀气现象,导致电池报废,因此电池组装线应用IE改善思想,减少电池在制品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可降低报废率。通过对电池组装线运用取消、合并、降低在制品周转量、调整设备布局等IE改善方法,实现了流水化作业。IE持续改善模式在公司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纯电动汽车尾碰性能的优化设计
为提高纯电动汽车乘客的安全性及避免电池在尾碰时线路短路造成爆炸等事故。文中分析了尾碰传力路径及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尾碰结构的最佳变形模式,并参照法规要求给出目标参数。以某型纯电动汽车为例,经CAE分析其尾碰不满足目标要求,结合纯电动汽车的特殊性,对其车身后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经CAE分析及实车模拟,确认该优化方案满足目标需求。
纯电动汽车白车身刚度优化设计
首先以某型纯电动汽车为例简要介绍了电动车下车体骨架结构,经CAE分析确定其白车身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均未满足目标要求。通过与燃油车详细对比分析,发现电动车下车体在电池布置区域整体偏软,而车体设计时因为人机、电池空间等原因无法优化。为满足电动车的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目标,对支撑点位置处的结构进行加强。经CAE分析确认,满足目标要求。
基于有限元的动力电池组散热特性分析
电动车动力电池持续工作造成的过度温升关系其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结构布置、管理系统两方面。在FLUENT软件环境建立圆柱形及方形目标电池组三维模型;运用理论及统计方法,获得特定环境下动力电池组生热量、生热速率、导热系数等参数。分别导入ANSYS系统,对比研究1.0C放电倍率条件下方形、圆柱形电池组工作温度场分布及散热规律。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圆柱形电池组散热状况较好;当环境空气流速大于15 m/s时,电池组散热效果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