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410A-油在7mmC形光管流动沸腾的压降特性
对R410A-油在7 mm C形水平光管内流动沸腾的压降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混合物性开发出7 mm C形水平光管内流动沸腾的压降预测关联式.测试段长度2 m,实验工况:质量流率为200,300,400 kg/(m^2s);蒸发温度5℃;入口干度0.2~0.7;测试段干度变化0.2;润滑油质量分数1%~5%.润滑油的存在引起压降增大,不同干度下,压降都随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压降最大增加33.5%.基于混合物性开发的关联式预测值与80%以上的实验数据偏差在±15%以内,平均偏差9.13%,最大偏差28.97%.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和换热研究进展
综述了国际上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管内换热和压降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多种公开发表的超临界流体在冷却工况下的换热关联式及单相压降关联式,将实验关联式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对关联式的准确性进行了讨论。同时指出了现有研究内容的不足。
不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的性能比较
建立了CO2制冷循环各个部件的稳态仿真模型,对6种不同的跨临界CO2制冷循环进行了稳态仿真,衡量了吸气回热、回收膨胀功以及二级压缩等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级压缩并回收膨胀功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只采用两级压缩而不回收膨胀功,对系统的性能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单级压缩时如果系统中带有膨胀机,采用吸气热交换器可以提高制冷量,但对性能系数(COP)值的影响不大;单级压缩不回收膨胀功时,采用吸气热交换器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制冷量和COP.
混合工质水平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研究进展
从实验和模型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外对混合工质在水平光管和强化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的研究.对多种公开发表的混合工质凝结换热关联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讨论.同时,指出了现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不足,以及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基于量纲分析的绝热毛细管壅塞流量特性关联
关联方法可替代复杂的数学模型,用以预测绝热毛细管的壅塞流量特性.先通过量纲分析方法给出了绝热毛细管壅塞流量特性的一般函数关系式,然后采用两种模型近似该一般函数关系式:一种是传统的Fower—law关联式;另一种是人工神经网络.以文献中的R-407C毛细管实验数据为对象,对比研究了这两种模型的关联效果.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的关联误差及误差的分散度更小.
基于负荷模型的电冰箱制冷量辨识与分析
提出了一种模型与试验相结合的电冰箱制冷量动态特性辨识方法,通过将常规实验结果代入电冰箱动态负荷模型的逆模型获得电冰箱制冷量的动态特性.对一实例的辨识结果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可为蒸发器的改进设计和相关部件的性能评价提供依据.
基于碳纳米管的含油纳米制冷剂核态池沸腾换热特性
通过实验研究了基于碳纳米管(CNTs)的含油纳米制冷剂(即由制冷剂R113、润滑油VG68和碳纳米管组成的纳米流体)的核态池沸腾换热特性,分析了碳纳米管对含油制冷剂核态池沸腾换热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了外径为15~80nm、长度为1.5~10μm的四种碳纳米管。实验的饱和压力为101.3 kPa;热流密度为10~80 kW/m2;纳米油(碳纳米管和润滑油的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0~5%;在纳米油中碳纳米管的质量分数为0~30%。实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增强了含油制冷剂的池沸腾换热,在测试工况下换热系数最大可增加61%。当纳米油中碳纳米管浓度为20%不变,纳米油浓度由1%提高到5%时,不同尺寸的碳纳米管对换热系数的增加幅度由27%~59%降低至23%~55%;当纳米油的浓度为1%不变,纳米油中碳纳米管浓度由20%提高到30%时,不同尺寸的碳纳米管对换热系数的增加幅度由27%~59%升高到33%~61%。通过实验获...
R410A和R407C热力性质简化计算
采用隐式三次多项式拟合了R22主要替代工质R410A和R407 C的热力性质,给出了形式统一的制冷剂热力性质简化模型,分析了隐式拟合过程中出现的分岔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模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与参考模型比较,该模型在饱和区的相对误差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19%、平均误差为0.07%,在过热区的相对误差绝对值的最大值为0.61%、平均误差为0.18%,计算速度平均提高一个数量级,适用于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产品设计和优化计算.
绝热毛细管流量特性的神经网络关联
毛细管流量特性关联式的建立为毛细管设计提供了一条简单、可靠的理论途径.本文分析了现有关联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用多层前向人工神经网络来关联绝热毛细管流量特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的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情况下,神经网络方法与文献中的同类方法相比,关联精度有显著提高.
铝表面结霜的试验研究及CFD模拟
结霜是制约热泵在低温工况下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蒸发器结霜问题,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水平铝表面结霜特性。试验观察了铝表面霜层生长的形貌特征,对比了不同冷表面温度及来流空气特性对结霜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表面温度越低,霜层生长初在始阶段时间越长,风速大于1.5m/s之后,风速的变化主要影响霜层生长成熟阶段,并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分析了霜层密度及导热系数的变化,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铝表面结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