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U-net网络的液压管路分割方法
针对液压管路背景多变、管道弯折、管道重叠排布等复杂现象且现有图像分割方法对管路分割精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以U-net网络为基础,结合Mobilenetv3网络、SE注意力机制模块、自校正卷积模块的液压管路分割方法。该方法以Mobilenetv3-large模型作为骨干网络,结合LR-ASPP网络处理特征图;在解码过程中,融入SE注意力模块和SC自校正模块,提升了特征提取能力;最后采用Dice函数和BCE函数的组合来作为网络的损失函数,有效地提升了网络的收敛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交并比、像素精度指标上的均值分别达到90.8%、95.2%,且模型体积为16.9 M,推理每张图像所耗时间20 ms,可应用于需实时部署的场景,为液压管路渗漏的准确识别提供了基础。
介电弹性体致动器及其应变响应研究
用介电弹性体制作的致动器,具有变形量大、能驱动较大的负载、可塑性很好的特点。给出了一种使用介电弹性体制作基本致动器的方法,对电极、预应变等对该方法制作的致动器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极的柔软度必须与材料的性质匹配。太硬的电极会使应变变小,而太柔的电极会使薄膜易于击穿。预应变虽减弱了单位电压下的变形量,但却能提高致动器的最大应变量。
一种特殊的横波探头K值的确定与扫描速度的调节方法
简要介绍利用与工件同材质的简单条形试块,对横波斜探头K值的确定及扫描速度的调节原理、方法,并用30CrMnSi及LY12两种不同的试块进行了实际操作,分析了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分光光度计
研制出了一种采用微硅片对准技术和微硅片狭缝的新型微型分光光度计。采用MEMS工艺制造出了体积小、精度高的微硅片对准机构和微硅片狭缝,并且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同时对影响分光光度计线性度精度的样品池的光学特性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透射光强与样品池的折射率、被探测介质的折射率关系式,并进一步分析因折射率引起光强的变化对吸光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微型分光光度计可以分辨出介质折射率相差0.01介质,同时参比介质的不同仅仅对A-C曲线产生平移,而对相关系数和斜率无任何影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计算得到以空气和蒸馏水两种折射率的介质为参比时的系统相关系数都大于0.999,说明所研制的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分光光度计具有高度显著线性相关性。
激光扫描共焦荧光显微系统研究
讨论了激光扫描共焦荧光是微系统的光学设计问题,成象机理,参数确定及其设计关键,介绍了高精度光学扫描器件的设计方法及实现荧光共焦成象中成象器件的优化设计。
数字超声波探伤仪的使用和设置
邓显余,吕学娟,张 平(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 150046) 中图分类号:TG115.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6656(2008)05-0318-02
基于SVM回归的圆柱壳体抗脉冲强度预估模型
在小子样结构响应试验数据样本的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的方法模拟了圆柱壳体动态极限应变峰值同壳体几何尺寸和外加脉冲载荷大小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同时通过改进的模拟退火单纯形混合算法优化了支持向量机的性能参数,并将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的预测性能同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做了比较,验证了具有优化性能参数组合的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条件下更好的预测和推广能力.最后,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导出了大尺寸圆柱壳体抗脉冲载荷的强度极限同自身几何尺寸的多元函数关系,从而为该类型壳体设备抗脉冲载荷的强度分析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预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了支持向量机在机械结构的强度预估和可靠性分析等力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盒式应变天平动态建模与补偿
在对盒式应变天平进行动态标定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基于OE模型预报误差法分别对其6个测量通道进行系统辨识建模和动态补偿器设计,并给出了相应的参数和动态性能指标.由建模结果可知,天平各通道阻尼比均小于0.1,从而导致其动态响应超调大、调节时间长.经MATLAB仿真,所设计动态补偿器能使天平动态阶跃响应超调量降至5%以内,调节时间均缩短为30 ms以内,从而使天平的动态测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对于节能降耗及提高测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磁流变液的耐久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磁流变液的耐久性是影响磁流变智能减振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对近年国外磁流变液的耐久性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综述,主要包括磁流变液的耐久性及失效形式、耐久性研究方法及机理分析、铁磁相和添加剂对耐久性的影响、耐久性磁流变液在高能环境的应用。
面向爬楼梯场景的仿人步态机器人机构设计与行走功能试验研究
现有仿人步态机器人装置大多存在重心变化幅度大、升降平稳性差、运动控制难、布置灵活性不足等问题。为此,设计一种新型的仿人爬楼梯步态运动方式机器人。将平移机构和升降机构相结合,实现阶梯状运动轨迹。研究其核心构件、关键的功能原理和主要的力学特征;通过进行ADAMS运动学仿真和搭建实物样机试验,验证这种双剪叉结构与丝杆传动形式相结合的升降机构设计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机构能适应台阶立面高度160~180 mm、平面长度290 mm以上的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