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型钢肋预制混凝土底板和叠合板的试验研究
为研究一种新型预制型钢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的受力性能,以跨度、肋高、肋宽、型钢厚度作为主要变量,对4块带型钢肋预制混凝土底板和2块叠合板进行了静载试验,得到了底板和叠合板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型钢荷载-应变曲线,分析了其破坏机理、变形特性以及裂缝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型钢肋与混凝土整体受力较好;增大试件肋宽、肋高均使得试件刚度和抗裂性能提高,增大试件跨度会降低其极限承载力、刚度和恢复性能;采用自然粗糙面的叠合面抗剪性能良好,可达到与整浇板相同的受力性能。
单边连接的等边单角钢压杆承载力试验研究
进行了Q460单边连接的等边单角钢压件的承载力试验研究。根据不同规范计算出的承载力差别很大,为了找到最适合该类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选取4种典型规范,计算了构件承载力,分析其差别并与试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AISC360.05规范的计算结果总体偏保守;ASCE规范不适合此类构件;GB50017-2003规范用强度折减系数考虑偏心影响不合理,其结果的安全裕度不均衡;DL/T5154-2002规范的计算结果在长细比小于120时较合理,但长细比大于120时偏保守。通过采用相同柱子曲线的方法,分析了各规范的折减方法,总结出了适合该类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恒荷载下结构极限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基于塑性极限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考虑恒荷载效应的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利用线弹性有限元迭代计算求解活荷载的极限值,并且在每一步迭代计算中将恒荷载视为伪活荷载,并和活荷载一起按比例增加。结合能量守恒原理和广义屈服准则建立离散单元弹性模量的调整策略,提出了结构广义承载空间中的活荷载极限值的迭代求解格式。在每一步迭代计算中,通过调整高应力单元的弹性模量来模拟结构在恒荷载、活荷载联合作用下的内力重分布及其失效模式的演变过程,从而获得恒荷载效应下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及其失效模式。算例分析表明弹性模量缩减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梁单元在钢曲梁极限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
提出采用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梁单元计算钢曲梁极限承载力的方法。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利用该单元编制了极限承载力计算程序,并将其应用于钢曲梁极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实例表明,该单元收敛快,稳定性好,在单元数较少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能克服壳体单元或梁段单元法的缺陷,该计算方法具有更强的通用性。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梁单元在梁极限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
提出采用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梁单元计算梁极限承载力的方法。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利用该单元编制了极限承载力计算程序,并将其应用于梁极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实例表明,该单元收敛快,稳定性好,在单元数较少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精度。由于能克服块体单元或梁段单元法的缺陷,该计算方法具有更强的通用性。
铝粉加气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
设计了4根铝粉加气自应力钢管混凝土短柱和2根普通钢管混凝土短柱,并进行了轴心受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自应力钢管混凝土柱具有强度高,预应力损失小的优点。在轴压试验受力初期的弹性阶段,其最大轴力提高至极限承载力的87%以上,极限承载力可提升15%左右,且预应力水平越高,提升越明显。预应力施加方法可大幅延长钢管混凝土柱的弹性阶段,改善正常使用阶段的性能。
高钛重矿渣骨料钢筋混凝土柱大偏压试验研究
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对比研究了渣砂渣石、渣砂普石和普砂渣石三种高钛重矿渣钢筋混凝土试件在三种大偏心率(e0/h=0.32、0.40和0.48)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对试件的破坏形态、开裂荷载、极限承载力和最大挠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三种高钛重矿渣钢筋混凝土柱的大偏压破坏形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相似,普砂渣石高钛重矿渣钢筋混凝土试件的强度、刚度优于普通骨料钢筋混凝土,渣砂渣石和渣砂普石这两种高钛重矿渣钢筋混凝土试件的开裂荷载、极限承载力以及刚度与普通钢筋混凝土试件接近。此外,在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对所有试件的极限荷载-挠度曲线进行计算,并将计算与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法能够较好地预测三种高钛重矿渣钢筋混凝土试件在大偏压作用下的极限承载能力。
钢筋混凝土曲线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研究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曲线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效果,对加固前后的钢筋混凝土曲线梁进行了破坏试验,分析了加固前后曲线梁的变形特征、破坏形态及极限承载力,并以试验研究为基础,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非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曲线梁体外预应力加固效果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加固后曲线梁破坏形态属于延性破坏,极限承载力提高了14.6%。钢筋混凝土曲线梁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效果显著,体外预应力筋的平面内线形越接近加固梁曲线,加固效果越好,预应力筋偏心距越大体外预应力筋越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有效预应力的增大,曲线梁的延性降低。
不同约束作用下混凝土构件局部受压的力学性能分析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讨论了素混凝土构件、加入钢筋网片的混凝土和加入预应力钢绞线的混凝土局部受压破坏时裂缝分布情况以及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钢筋网片试块的用钢量要远高于预应力筋,而且预应力筋试块在形成拉压杆体系后,极限承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
基于高应变试验的振沉钢管桩极限承载力特性研究
针对高频免共振液压振沉钢管桩极限承载力的估算问题,对比了桩基规范、上海规范以及公路规范在计算方法中的差异。对某改建工程现场6根试桩开展高应变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在休止期达到82 d时,试桩实测极限承载力已达到所有规范的要求;55 m试桩在36 d~91 d休止期内的承载力增长了约28.4%。休止期82 d对应的实测值接近于上海规范计算得到的极限承载力,偏差不超过2%。对应的休止期越长,试桩承载力恢复越为明显;规范中应进一步说明休止期对振沉钢管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