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间和毛细管内液氮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文中以直径50μm,长20mm的磷青铜丝作为加热丝和测温元件,采用控制热流密度的方式测量了0°,30°,60°和90°倾角下大空间和玻璃毛细管内液氮的沸腾曲线,分析了毛细管对核态沸腾传热的影响以及管径和倾角对临界热流密度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管径内,毛细管对于核态沸腾传热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并存在一最佳管径,可在30°~90°倾角范围内获得最大的CHF值,并且其值高于大空间时的CHF.
吸收式与吸附式制冷的技术比较
对在原理上十分相近、但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各自独有特性的吸收式和吸附式这两种制冷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分析和比较.
两级冷凝热泵热水系统的实验研究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运行在高温工作区时,压缩机功率及压缩机排气温度往往偏高,这不仅给机组的安全稳定性带来了隐患,同时系统的效率也会明显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两级冷凝热泵热水系统以及相应的控制方式,并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热泵热水器相比,这一系统不仅能提高供水温度,而且能让热泵热水机组在高温工作区的冷凝温度相对较低,从而在提高供水温度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机组最高压缩机功率以及最高压缩机排气温度,系统运行安全、可靠、高效。
复合吸附式制冷的动态模拟及传热传质分析
用收缩核模型的方法对复合吸附式制冷装置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针对蒸发温度为5℃,活性炭纤维浸渍SrCl2(SrCl2:活性炭纤维=4.27:1,m:m)的复合吸附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传热传质的初步分析.模拟结果与由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很好的一致性.
CaCl2-BaCl2-NH3二级吸附式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性能与仿真
在低于100°C热源、高于30°C冷凝温度的条件下,为了获得-15°C的冷冻工况,采用二级解吸过程设计了氯化钙/氯化钡吸附氨的吸附制冷系统,并对氯化钙/氯化钡工质对的吸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由其性能数据拟合而得到吸附与解吸曲线、耦合吸附与解吸方程和传热方程,并建立系统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利用85°C的低温热源,在30°C的冷凝温度条件下获得-15°C的制冷温度,并达到2.62 kW的制冷功率.
超流氦冷却的红外望远镜低温系统
对空间红外探测技术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详细介绍了典型的红外望远镜冷却用超流氦恒温器的构造及其中流程,并对两个具体的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分析。
膜分离富氧在家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分析
介绍了膜分离的原理及各参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并给出在理想情况下二元混合物所能得到的易透过组分在渗透物中的浓度计算公式。介绍了膜分离在家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小型家用膜分离富氧机,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采用自然工质水的高温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面对严重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发节能与环保的新技术一直都是国内外特别重视的研究热点。采用自然工质水的高温热泵系统结合了高温热泵与自然工质水的优势,不仅可以有效地回收低品位热能,而且绿色环保,是理想的下一代高温热泵技术。从理论计算以及实验验证两方面对采用自然工质水的高温热泵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负压条件下蒸发、正压条件下冷凝的水蒸气闭式热泵循环系统是可行的,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当压缩机吸气温度为80℃,排气饱和温度从117℃提高到133℃,系统压比从3.47升高到5.94时,采用自然工质水的高温热泵系统COP从5.6下降到3.7。其中压缩机的排气饱和温度为120℃,压比为4.2时,热泵系统的COP接近于5,性能优越,在工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水-水降膜蒸发器的模拟仿真和优化
由于具有换热性能突出、制冷剂充注量小等优点,降膜蒸发器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等行业。然而,由于存在液位控制和干斑效应等实际操作问题,在压缩式制冷系统中,降膜蒸发器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为解决这个问题,构建了水-水降膜蒸发器的仿真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获得了沿管程的温度、热流变化情况。对于现有的四管程降膜蒸发器,在80℃蒸发沸腾和0.4kgs^-1的喷淋量下,为获得最大的换热量,进行了详细的模拟计算,基于模型的计算结果,建议采用两管程降膜、两管程满液的液位控制方式。本模型同时给出了沿管程换热时的传热系数分布情况,提出了满液降膜分界线,为后续的降膜蒸发器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吸附床的传热传质强化及设计实例
分析了吸附制冷系统中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性,介绍了目前吸附床传热传质研究状况及常用的强化措施,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具采用强化方法的新型吸附床设计方案。实测性能表明,对吸附床传热传质的强化是吸附制冷装置实现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