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载荷谱工况的轮边减速器刚柔耦合动力学与疲劳寿命评估
针对装载机驱动桥轮边减速器齿轮系统的疲劳问题,开展了其动力学仿真与疲劳寿命评估。首先,基于刚体动力学与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了太阳轮与行星轮接触力的变化情况,并与接触力理论计算值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信性;而后,将太阳轮考虑为柔性体,提取了齿根疲劳危险点的应力时间历程,对应力时间历程进行了峰谷抽取与小波去除,结合Goodman公式修正了平均应力的影响,编制了一维应力谱;最后,依据线性疲劳损伤累积准则对太阳轮齿根的裂纹萌生寿命进行了计算评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太阳轮的裂纹萌生寿命为42709 h,与两次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5%与3.7%,验证了评估方法的合理性,为齿轮系统的优化与抗疲劳设计提供了参考。
帘幕式快门曝光精度数学建模及计算
为了确定帘幕式快门各尺寸参数与曝光精度的关系,结合帘幕式快门的工作原理及快门的曝光时间表达式建立了曝光精度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影响快门曝光时间精度的主要因素,对曝光时间表达式中的各个参数误差进行了分析,应用误差合成法计算了各个参数误差对曝光时间的影响程度。最后,对现有航空相机中应用的快门进行了精度分析和计算。实验表明:快门的曝光时间精度随着帘缝宽度的增加而提高,现有航空相机快门的曝光时间最低精度为曝光时间的6.4%,高于理论计算精度8.59%。在1/10001/100S,快门的有效曝光时间与帘缝宽度成正比,帘缝宽度对曝光精度的影响是帘缝速度对曝光精度影响的3.6倍。
非量测相机同步摄影控制器
应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研究动态目标时,需要2台以上相机对动态目标进行连续同步摄影.讨论了一种能够控制多台非量测相机进行同步摄影的控制器,其输入端与计算机的标准RS-232C串行接口连接;输出端与并联后的多台非量测相机的电子快门线连接.当控制器收到计算机发出的摄影控制信号后,吸合继电器控制多台非量测相机进行同步摄影.在近景摄影测量中,实现由计算机控制多台非量测相机对动态目标的连续同步摄影.
高速摄像在火焰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详述了高速摄像光电成像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并结合具体实验对其在火焰传播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说明,认为从高速摄像图像中可以得到火焰传播的瞬时速度和传播过程中火焰面的运动状况,这些数据私分有用。此外还提示了合理使用高速摄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温热处理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采用物理发泡方式制备了不同密度等级泡沫混凝土,研究了泡沫混凝土经高温热处理后的性能和结构演化。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温度提高,各密度泡沫混凝土的质量损失增加、抗压强度降低、吸水率增加,且均在800℃时趋于一致。密度等级对高温热处理后的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较为明显。在400℃以前,300~400kg/m^3密度等级的泡沫混凝土质量和抗压强度损失更大,吸水率增加更多;在600℃温度处理后,各密度等级的泡沫混凝土基本性能均出现明显下降;在800℃时,各密度等级泡沫混凝土基本性能趋于一致,质量损失为20%左右,质量吸水率为65%~70%,基本丧失抗压强度。
非晶态铝酸钙基速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试验以非晶态铝酸钙为主要矿相、复合Na2SO4、CaSO4·2H2O、NaAl02等物质,制备了一种低碱高性能粉体速凝剂。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研究了四种物质复配对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结果得出最优配比为67%非晶态铝酸钙、18%Na2SO4、8%CaSO4·2H2O、6.2%NaAlO2。新型速凝剂在水泥中的掺量为3.5%-5%时,其各项指标均满足JC477-2005标准中合格品的要求;当掺量为3.5%-4.5%时,新型速凝剂的各项指标均满足JC477—2005标准中一等品的要求。新型速凝剂掺量为4%,水泥初凝时间为2min26s,终凝时间为4min55s,1d抗压强度19.1MPa,28d抗压强度比为90%。
非接触式主配压阀位移测量装置研究及应用
该文介绍了主配压阀位移测量在水轮机调速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主配压阀的控制原理,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主配压阀位移测量装置,并对其结构形式及功能进行了介绍。该装置的研究可有效减少震动影响、消除磨损、方便安装,为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ANSYS的液压支架侧护板销轴载荷校核
根据液压支架销轴的受力状况,基于ANSYS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映射网格划分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直径的销轴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模拟,最终确定满足生产要求的销轴。得到的结果既满足了载荷要求,又节约了成本。
汽轮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探讨
通过分析汽轮发电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对其故障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可行预防和处理措施,以期减少故障发生几率。
高压气动多级调速系统阻尼器排气特性研究
主要研究采用高压冷气为动力源的气动系统,实现低速平稳运动的方法,采用CFD方法对其中的排气阻尼器的排气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为设计和优化气动多级调速动力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