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液态制冷剂氨的热物理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制冷剂氨的饱和液态热物理性质。采用典型的site-site势能模型模拟了制冷剂氨的饱和液态密度和比焓,将模拟结果与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NIST)数据库的值进行了对比,最大相对偏差分别在1.5%(密度)以内和3.2%(比焓)以内。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势能模型和参数,运用该模拟方法预测单一组分工质的热物理性质是可行的。
三元吸收制冷的研究进展
氨-水和溴化锂-水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两种二元吸收工质对,但各有缺陷,为此人们希望采用三元吸收工质克服这两种二元工质对的不足.国外许多学者对三元吸收制冷尤其是氨-水-溴化锂三元吸收制冷作了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国内未见这方面的文献发表,该文从物性和循环两方面对这些研究作简单介绍,并对三元吸收制冷研究简单展望.
氯化锶-氨吸附制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建立了化学吸附式制冷实验单元,对氯化锶-氨工质对的制冷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不同热源温度下的制冷量、吸附速率、解吸速率等数据,并与活性炭-甲醇工质对进行了比较.
吸附式制冷中回质过程的作用
引入回质循环,设计了一套使用活性炭-氨为工质对,用发动机余热驱动的吸附式汽车空调.建立了回质循环的计算模型,对样机的回质过程及其对吸附式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并与基本循环、回热循环进行了对比,同时引入了回质系数表征回质完善度.结果表明,回质过程大幅度提高了循环制冷量,但在某些工况下,也有可能降低系统的性能系数;金属及流体热容变化对回质过程的作用不明显;回质对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工质对的吸附特性.在不同的回质系数下,回质循环的性能变化遵循基本一致的规律.回质过程对于循环性能系数的影响没有对循环制冷量的影响大.
风冷太阳能双级氨喷射制冷系统冷藏工况性能分析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额定制冷量为9.4kW的冷藏库用风冷太阳能双级氨喷射制冷系统进行了变工况性能分析。该系统的制冷量随冷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太阳辐照度增强而增大;COP的变化规律与制冷量类似,其差别是随太阳辐照度增强先迅速增大,但当太阳辐照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COP的变化趋于平缓。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冷藏温度不低于4℃,环境温度不高于38℃,太阳辐照度不低于500W/m2),系统的制冷量为6.3~26kW,COP为0.042~0.087。该系统能较好地与亚热带典型城市南宁的果蔬盛产季节气候条件相匹配。
氨制冷系统的重新认识及在冷藏行业中的扩大使用
制冷剂氨和小型制冷装置中的制冷剂氟利昂的替代物相比,有价格低廉,能效比和传热效率高,对大气臭氧层元破坏作用和无"温室效应"等突出优势,使得业内人士开始重新认识;如果解决了其安全使用问题的话,从对环境的长期影响来看,它将是一种理想的制冷剂替代工质,使氨制冷系统将在食品冷藏行业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氨压缩-吸收复合热泵循环理论研究
提出了一种氨压缩.吸收复合热泵循环。通过对该循环的理论分析和热力计算,并与传统氨蒸汽压缩热泵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氨压缩.吸收复合热泵循环系统的性能系数要低于传统蒸汽压缩热泵;在循环压力相等的条件下,复合循环能够提供更高的供热温度;在热源温度较高时,可以大大减小压缩机压比,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R717管内流动沸腾传热关系式评价分析
综述了 R717管内沸腾传热试验研究;从7篇论文中搜集了1157组 R717沸腾传热试验数据;利用试验数据评价了现有的36个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关系式;研究了干度和管径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与 CO2、N2和水3种自然制冷剂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比较。文章获得了一些具有使用价值的结论,为 R717管内沸腾传热计算公式的选用提供了指导,为 R717流动沸腾传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
共1页/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