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液压缸偏心加载及中心过载性能分析研究
矿用液压缸是煤矿用液压支架的重要工作元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综采工作面的生产安全。基于试验测试、数值计算及仿真分析对矿用缸偏心加载性能及中心过载性能进行分析。加载条件参照GB/T 25974.2-2010《煤矿用液压支架第2部分立柱和千斤顶技术条件》,得到矿用液压缸偏心加载条件下的挠度数据,和中心过载加载条件下液压缸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并通过测试试验验证了搭建的矿用液压缸挠度及强度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矿用液压缸设计制造及对应液压缸工作性能检测检验提供了参考数据。
基于挠度图像辨识的木材弹性模量校正研究
针对木材弯曲试验中因万能力学试验机测定应变与试件挠度变化不同步而导致测得的弹性模量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挠度图像辨识的木材弹性模量校正方法。通过对试件进行三点弯曲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图像处理修正前后,3组试件的弹性模量分别为8.22、8.35、8.93 GPa和11.24、11.47、14.60 GPa。说明万能力学试验机所测木材弹性模量相对保守,使用图像处理得到的载荷与挠度关系较原载荷-挠度曲线合理,该研究为静态弯曲载荷下的木材弹性模量的校正提供了借鉴。
某刹车装置刹车间隙不足故障的排除
采用弹簧套式组合活塞、碳/陶刹车盘的某型刹车装置某批次交付试验时,出现部分产品刹车间隙不足故障,经故障排查与分析,发现故障是由刹车装置轴向挠度导致活塞调隙后出现附加行程引起的。通过增加试验时工艺垫片厚度排除了刹车装置刹车间隙不足故障,而从产品结构计算上,将活塞组件的螺盖返退至与活塞端面齐平也可以起到同样效果。刹车装置的装配间隙一般大于验收间隙,对于刚性较差的刹车装置,使用超过产品工作压力进行功能性检查或试验时,应在活塞下放入不小于刹车装置轴向挠度的钢质工艺垫片,无法预知变形大小时,允许将刹车间隙塞实。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通过单因素控制变量试验,研究了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与分布情况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变形与抗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张拉控制应力与预应力筋分布根数的增加,叠合板底板挠度降低,抗裂性能得到极大改善。当预应力筋张拉根数为7根时,张拉控制应力从0.4fptk递增至0.7fptk,构件挠度降低了22.1%,裂缝最大宽度降低幅度可达50.0%。
钢丝网片增强混凝土外墙挂板抗弯性能研究
采用不同配筋率(0~1.20%)钢丝网片对混凝土外墙挂板进行增强增韧,通过四点弯曲强度-挠度曲线,结合混凝土试件开裂过程的试验现象,分析了配筋率对混凝土外墙挂板在弯曲荷载作用下不同阶段强度、挠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件的比例极限强度、破坏强度及其对应挠度均随配筋率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配筋率增至1.20%时,试件比例极限强度、破坏强度分别比空白试件提高了5.33倍、3.53倍,同时试件的比例极限挠度和破坏挠度分别提高了3.77倍和3.57倍。配筋率对试件非线性变形阶段的作用效果较准弹性阶段更为显著。通过对不同阶段强度及其对应挠度与配筋率的拟合分析,得出强度、挠度与配筋率的数学关系,为混凝土外墙挂板的高性能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高速动车组中空玻璃气动载荷计算
文章提出了一种针对高速动车组中空玻璃气动载荷的新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普通中空玻璃和新型中空玻璃,解决了原方法计算新型中空玻璃时偏差为负值或过大的问题,并将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了新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基于连通管原理的光电液位挠度监测仪
桥梁的挠度是表征桥梁安全状况的最重要指标。设计了光电液位式挠度传感器,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把安装在桥梁上连通管内的液位变化,通过光学成像的方法进行识别,以此来获得桥梁挠度的变化。采用RS-485总线转以太网的方法进行数据的远程传输,上位机可以自动控制任意一个传感器单元的数据采集,获得可靠稳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桥梁的健康状况。系统能够实现长期、在线、高精度、非接触监测。
防火卷帘卷轴设计与校核
防火卷帘的卷轴是传动和承载的关键部件。文中根据卷帘的传动轴结构和承受载荷情况,对防火卷帘卷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计算简化,满足防火卷帘卷轴设计及使用要求。
卧式压缩机拉线找正时钢丝挠度计算公式的推导
<正> 一、前言卧式压缩机气缸装配时,通常先以机身轴承座和滑道中心为基准装设一根钢丝(钢丝跨挂于可调线架上,利用重锤使其张紧),见图1。然后用内径千分尺和声电找正法使气缸中心线与机身滑道中心线重合且垂直于主轴中心
大型卧式液压油缸挠度与稳定性计算
大型卧式液压油缸挠度与稳定性计算是实际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油缸的阶梯形压弯杆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和求解挠曲方程,获得了其挠度及临界压力的解析计算方法,经计算与实验实例验证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还分析了油缸挠度对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提出对于具有较大初始挠度的油缸,除关心其临界压力外,还应以极限压力作为其稳定性设计的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