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互联电缆敷设机协同控制方法及装置研究
针对目前电缆敷设以人力控制为主、人性化程度差、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机互联电缆敷设机协同控制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协调控制装置,解决了传统多机互联电缆敷设中所面临的敷设机远程集中管理及多工作参数协调控制等问题。实际应用表明,该装置实现了电缆敷设工作的集中化和智能化管理,降低了人力投入,保障了敷设效率和安装质量,在电缆敷设控制方面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双行星排式液驱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的协调控制
针对双行星排式液驱混合动力汽车这一构型,分析了它在运行模式切换时出现动力不足和冲击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动力性和减小冲击的协调控制算法,同时,为拉维娜氏结构提出其高、低速比切换时两个离合制动器的控制方法。用AMESim和Matlab搭建了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协调控制后的车辆在运行模式切换时动力性和冲击度都得到改善,拉维娜氏结构高、低速比切换也达到预期要求。
火电厂单元机组AGC优化设计与研究
针对单元制火电厂锅炉和汽轮机动态特性差异大的特点,在原有机组协调控制基础上对现有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协调控制策略,提高了机组的负荷功率响应速度,同时保证了机组主蒸汽压力稳定。
回采工作面采煤机及液压支架协调自动控制研究
采煤机、液压支架控制效果会直接影响煤炭生产效率及生产安全,现阶段采煤机控制及液压支架控制是相互独立的。基于此,在对回采工作面开采设备、开采工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煤机、液压支架协调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融合采煤机、液压支架控制系统并具备视频监控功能,可提高采煤机、液压支架协调控制效率,便于提高采面生产效率。
基于任务优先级选择方法的双机器人协调联控研究
针对双机器人交互工作需求,提出一种协调联控运动规划方法。在分析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设计机器人自动实验流程;根据作业要求,在不考虑机器人相互冲突的情况下,使用离线编程方法规划出机器人与静态环境间的无碰撞路径;基于任务优先级选择方法,协调控制机器人的路径执行次序;通过色谱检测机器人平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方法能有效保证双机器人的协调无碰撞运行,成功率为100%,效率提高约26%。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双液压缸同步控制研究
为解决双液压缸协调同步控制问题,根据灰色预测理论,设计了灰色预测前馈控制器。研究典型的双液压缸同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液压回路前馈控制器和双缸同步系统灰色预测控制器。实验结果表明:在灰色预测控制下的液压缸工作曲线平滑,液压缸工作稳定。在所设计的极端实验中,两液压缸运动误差能够控制在15 mm以内,验证了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双液压缸同步控制设计的可行性。
配电网作业机器人协调控制动力学模型研究
针对配电网人工检修作业风险高、效率低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配电网检修作业机器人的结构模型。在该机器人结构基础上,建立工作机器人与工作物体之间闭合链的关节动力学模型,分别得到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系统动力学方程;设计机器人的力-位置混合协调控制系统,提出闭环内力的动态分配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和现场运行验证了力-位置混合协调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机器人操作过程中的闭环内力,表明该机器人能有效实现机器人的剥线、修线、连线等配电检修
大型空冷机组协调控制技术研究
叙述了空冷机组背压限制曲线的设计原理,针对空冷机组的背压调节,从汽轮机电液调节系统(DEH)和空冷岛系统方面作了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在两者间建立协调控制关系作了说明。
基于单片机的六足机器人多路舵机控制系统设计
分析了仿生多足机器人应用特点及其多关节协调控制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六足机器人多路舵机控制系统,硬件控制核心采用STC89C52单片机,关节驱动使用高扭矩舵机,并采用32路舵机控制器用于腿部关节的协调控制。通过试验设计,实现了六足机器人一个步态周期内的直线行走、定点转弯的模拟运动。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效果良好,动作平稳,且协调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馈能式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协调控制研究
为了优化车辆悬架的减振控制及振动能量回收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调控制的馈能式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建立了1/4车二自由度悬架力学模型、磁流变减振器数学模型和馈能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馈能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了减振器实现自供能的条件及结构参数的影响设计并分析了多模式协调控制下的悬架动力学特性和馈能特性。结果表明该减振器馈能结构参数对自供能影响较大;协调控制器能够有效协调悬架系统减振与馈能关系降低能耗阻尼力可控性好能够衰减车辆振动馈能特性效果良好验证了该结构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