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铆接工艺试验及参数仿真优化
电磁铆接是一种新兴的高能量铆接技术,其加载速率快、效率高,钉杆受力均匀,能够形成较好的干涉配合;但由于能量高与加载速率快的问题,极易造成钉杆裂纹、镦头质量不佳以及被铆接材料损坏等现象。实验采用Ansoft Maxwell有限元分析建立铆接模型,对铆接线圈加载电压以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再对公称直径5mm的304不锈钢铆钉进行电磁铆接工艺试验。针对仿真与实验结果的比对,调整工装结构并确定不锈钢铆钉最佳铆接电压的范围,形成较好的铆接镦头,铆钉与被铆接板材实现了较好的干涉配合。
一种耐高温(700℃)圆偏心夹紧机构的设计
分析了当前国内企业在钛合金热成形成产线中使用的螺栓压板连接机构的优缺点。根据钛合金热成形成产时的模具安装要求,设计了一种耐高温圆偏心夹紧机构。通过计算,获得了偏心轮的尺寸参数和能提供夹紧力的范围。通过Ansys workbench模块对夹具臂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根据结果对夹具臂结构薄弱的部位进行了改进。对改进后的夹具臂再次进行热结构耦合分析的结果表明夹具臂在高温工作状态下最大应力小于400MPa,最大变形为1.0945mm,可以满足高温下的工作要求。
基于红外检测技术的旋转轮盘的温度测量
介绍了红外测温仪的工作原理和用红外测温技术测量旋转轮盘温度的结构原理。从旋转轮盘需要低温测量和高温测量的实际要求选取了合适的红外测温仪型号。对某型发动机涡轮盘在加温状态的同一点温度分别采用红外测温仪和热电偶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红外测温系统可以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可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
220kV AIS变电站避雷器至主变距离保护的研究
通过仿真分析,找出了在雷电侵入波下避雷器安装的位置与主变过电压分布规律,并得出了避雷器的最大保护距离。
数字式舰炮指挥仪检测系统
针对数字式舰炮指挥仪维修保障中存在的测试难题,数字式舰炮指挥仪检测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多路分时数据采集和模块化技术实现了指挥仪外围设备输入输出信息的模拟,为指挥仪提供了接近实装的调试环境;研究了基于该系统的指挥仪输入输出通道、静态解题精度、动态解题精度测试方法。
南京长江公铁大桥三维扰动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南京长江公铁大桥封闭修缮前,在铁路线运营时对混凝土浇筑部位的扰动信息进行了采集与分析,获取了不同方位的振幅与频率。利用振筛试验机模拟浇筑部位的三维扰动,设计并研究了不同扰动制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凝后1 h起振及持续振动的混凝土试块受扰动后损伤最为严重,抗压强度最大降低幅度为25%左右,抗折强度几乎降为零;初凝前1 h起振的混凝土受扰动之后,试块表面剥落严重,均匀性降低导致强度下降15%左右。
一种基于薄膜铂电阻的风速测试仪的设计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热线热膜技术的风速测试仪。系统以单片机P89C51为核心,以薄膜铂电阻温度传感器Pt100作为测量器件采集数据,ADC0809接收数据并进行模数转换,单片机处理数据,4位LED数码管显示测量风速值。文中对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利用此系统测量实际风速,测量下限低,成本低,显示分辨率达到0.1m/s,具有很高可靠性。
CG STEER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技术升级迭代及现场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
2021年是CG STEER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现场推广应用和技术升级迭代的攻坚之年。川庆钻采院在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协助下,积极开展攻关研究,成功研制了双柱塞液压单元,解决了系统复杂及偏软地层造斜率不稳定的问题。努力提升维保能力和水平,推动系统稳定性提升和技术升级迭代,全面采用带螺杆高速钻进,保障了现场作业顺利进行。截至4月底,已累计完成13口井(包含双柱塞应用两口井)现场试验应用,累计进尺16611.83 m,作业最高温度118℃系统可靠性显著提升,为“十四五”CG 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攻坚战打出响亮第一枪。
平整机液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与仿真研究
在分析带钢平整机延伸率液压控制系统(AEC)组成的基础上建立其数学模型,对液压AEC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优化了现有的液压AEC系统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Simulink完成液压AEC系统仿真,为平整机液压AEC系统控制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为优化控制策略奠定基础。
基于PRO/E的新型齿轮泵设计
通过对原有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与性能分析,应用PRO/E软件设计了一种结构新颖独特的异形齿轮泵。重点对泵的结构与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泵的前端盖与调整片之间增加了一个能调整压力的特殊键,后端盖上回油路设计也有所创新,因而增大了流量,提高了工作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