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yolov4算法的无人机单目测距算法
为解决无人机在自主降落过程中目标模型识别和目标模型距离获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4算法和单目视觉技术的识别测距算法。通过yolov4算法对目标模型进行训练,利用相机小孔成像的原理,计算出目标模型到无人机的距离。所提出的无人机单目测距算法,通过无人机仿真平台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测量的距离误差率在5%之内。该研究可用于实现无人机精准自主降落。
基于NMR技术的自然腐蚀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劣化分析
为探究自然盐冻腐蚀环境下混凝土强度的劣化机理,通过抗压强度、微观孔结构(基于NMR技术)等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胶比的混凝土试件(A0>A1>A2>A3)标准养护28 d和自然盐冻腐蚀5年的抗压强度和微观孔结构时变规律,并分析了孔结构与抗压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标养试件相比,自然腐蚀试件A0~A2的抗压强度较低,A3的抗压强度略有提高;试件的抗压强度损失率与水胶比基本呈正相关;经历自然腐蚀试件内部孔隙率均显著增加,A0~A2中小孔向大孔过渡明显,多害孔体积比均显著增加,试件的孔隙率与抗压强度呈负相关;自然腐蚀试件的抗压强度变化不仅与自身孔结构存在一定关系,还与结构所处位置有关。
基于ATmega8单片机的电动车蓄电池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以ATmega8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一种分布式、模块化、通过LIN总线通讯,具有智能化充电的电动车蓄电池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多组蓄电池的有效监测和管理,其智能化充电的思路值得以后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
设备误差对光学测角系统内场试验精度的影响分析
内场精度试验是光学测角系统研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试验,内场试验设备的误差对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按照光学测角系统和内场试验设备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引起内场测角试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根据推导的内场试验误差模型,对光学测角系统内场试验精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就如何减少试验系统误差进行了探讨。
基于STC单片机的电磁阀组控制器设计
为了提高电磁阀的控制性能,提出一种基于STC单片机的电磁阀组控制方案。采用集成的H桥电路与PWM调速原理设计了电磁阀组的驱动电路,结合一种线性电流传感器完成电流采集,实现电流控制及工作状态的监控。通过以太网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完成了采集数据及控制命令的高速传输。测试结果表明电磁阀组工作稳定,激励脉冲型电流控制的重复度高,可见此控制器工作稳定可靠、控制精度高。
基于机器视觉的凸轮轴盖夹具定位控制系统设计
现有凸轮轴盖毛刺清理设备采用固定夹具,难以解决压铸工件不一致性带来的夹持稳定性问题。为此开展基于机器视觉的凸轮轴盖夹具定位控制系统设计。搭建机器视觉测量平台,进行凸轮轴盖孔径测量的图像处理算法设计;结合三坐标测量仪补偿测量误差,开发视觉测量系统,实现凸轮轴盖孔径的精确测量;与下位机STM32电机控制程序联动,完成夹具定位的自动调整。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高、适应性强,提高了毛刺清理设备的柔性。
面向柔性机加产线的自动装夹系统研究
现有自动装夹系统多适用于单机制造过程,难于满足多品种混流生产需要,其存在加工零件形状与尺寸各异、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为此开展面向柔性机加产线自动装夹系统研究。采用子母工装方式解决零件差异性问题,基于自动拧紧机提高自动化水平,进行自动装夹系统整体方案的设计;基于软PLC进行自动装夹系统的三维龙门运动平台及末端执行器的设计,阐述了自动拧紧及伺服控制过程,最后分析自动装夹系统开发及验证过程。通过测试验证,系统柔性程度高、
泵控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由于高效节能环保、集成化程度高、控制灵活等优点,泵控伺服系统在仿生机器人、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复杂工况条件下模型参数不确定性、非线性特性和外部扰动等对泵控伺服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阐述泵控伺服系统组成、工作原理、按不同控制变量分类的控制方式的特点;并分别从精确的建模技术和有效的控制技术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泵控伺服系统控制领域的现状,同时对比了各种控制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总结了泵控伺服系统
基于改进Otsu算法的游标卡尺缝隙检测
工业检测过程中,根据分辨率的高低,采集的图像分为加工纹理清晰和模糊两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改进Otsu算法的游标卡尺卡爪缝隙检测方法,基于四叉树理论解决目标像素点较少时Otsu算法效果不好的问题。高分辨率图像下的游标卡尺表面纹理清晰,难以区分纹理特征和缝隙特征。为解决此问题,对采集的缝隙图像进行预处理,利用改进Otsu计算其阈值,进行边缘检测、缝隙特征提取和直线拟合,以完成对游标卡尺缝隙的自动检测和准确识别。建立一套实验装置
华中8型数控系统无线电子手轮设计
数控系统标配有线电子手轮,由于连接线约束,导致使用过程存在诸多不便,尤其大型龙门机床。为此,基于无线射频技术,开发面向华中8型数控系统的一种低功耗、高可靠性无线电子手轮。进行整体方案设计,接着完成信号采集电路、信号传输电路及软件模块的开发,最后开展无线电子手轮的功能测试与验证。相关测试结果表明:无线电子手轮具备了有线电子手轮的全部功能,操作方便,稳定可靠,工程应用价值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