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传感器反馈的软体夹持器位置反馈方法
由于软体夹持器的自由度较多,需要多个观测量同时进行观测,然而软体驱动器制作材料、作业方式的特殊性及对传感器柔韧性、可自由弯曲的要求等,导致目前软体夹持器可观测量较少、位置反馈的精度不高、可控性能较差。文中通过驱动器结构设计、结合多个传感器增加了软体驱动器可观测量的冗余度,并借由驱动器弯曲变形的数学模型搭建驱动器末端位置反馈模型,提高了软体驱动器末端位置反馈的精度。实验表明,经过位置反馈后,其观测误差能控制在在0~3 m m之间。
基于考虑含气量变化浆体水击模型的复合管道水击数值计算
作者在提出了考虑含气量变化的同液两相流浆体水击基本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含气量变化的浆体水击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某电厂除灰系统管道进行了水击数值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建议已被采纳和应用。同时将计算结果与原有清水水击模型和浆体水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水击计算模型在进行同液两相流水击计算时精度高,可用于工程计算。
结构光投影三维测量控制系统开发
为解决结构光投影三维测量中控制问题,开发了基于PLC的测量控制系统。此系统采用Visualc++6.0提供的串行通信控件MSComm完成PLC与PC机之间的通信,实现了对测量过程中光源投影、光栅切换、CCD拍摄,以及测距激光器、散热风扇、限位开关等部件动作的协调控制。实验表明,采用该控制系统的三维测量设备性能良好、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
利用微分法快速绘制剪力图与弯矩图
本文根据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三者的微分关系,介绍一种简易快速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方法——微分关系法,省去了截面法"截、代、平"及建立剪力和弯矩方程的复杂过程,可以高效的、巧妙的绘制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信息时代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
为适应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针对当前高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特点,文章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引入FluidSim软件,通过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软件学习、认识液压气压元件的结构、实物特点,并设计、仿真液压与气压系统回路,最终在实验平台上运行实践和验证。通过虚拟仿真和真实操作相结合,对液压与气压回路进行设计、分析和实践搭接,实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基于在线检测数据的白车身误差控制研究
白车身的制造质量关乎整车质量,工装夹具调整是控制白车身误差的有效手段,针对夹具调整时调整量难以确定的问题,首次应用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结合历史调整量和在线测量数据解决夹具调整量的预测问题。建立白车身上多个被测特征点的在线测量数据与夹具调整量的关系,通过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能确定调整量,有效降低白车身制造的误差。
基于双目结构光的大型薄壁构件在线壁厚检测技术
大型薄壁构件在位检测是保障大型薄壁构件制造精度的重要手段,进而也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应用双目结构光技术实现大型薄壁构件的在位检测,将双目测量与多频多相结构光测量相结合,通过选择基准面的方式间接测量薄壁结构壁厚,利用坐标转换将点云转换到转台坐标系,结合数控机床转角信息完成数据拼合,规划测量与加工流程,完成整个在位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大型薄壁构件在位检测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和很好的效果。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举升过程的时间优化方法研究
为消除二级液压缸换级碰撞带来的液压冲击提出采用分级规划方法。对每一级进行规划时在保证举升过程的平稳性以及考虑液压系统压力和流量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时间优化的方法。首先运用解析法建立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然后以举升时间为参数运用五次多项式拟合机械臂的位姿变化轨迹再利用人工鱼群算法求解出最优举升时间从而得到机械臂的位姿轨迹和液压缸的运行轨迹。仿真结果表明时间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椭圆织构优化的间隙密封液压缸摩擦性能研究
考虑织构参数对零件表面性能影响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以间隙密封液压缸为研究对象,在液压缸的缸筒内壁构造椭圆微织构形貌,采用循环迭代法研究椭圆织构的长短轴比、椭圆率以及面积占有率等多个椭圆形状参数同时变化对缸筒表面动压润滑和摩擦性能的影响;同时在获得最优椭圆织构参数后进一步分析了液压缸与活塞间隙以及活塞运动速度对织构表面摩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可以得到最优椭圆织构参数即优势区间,即当椭圆织构的长、短轴尺寸分别为a∈[0.43,0.46]mm,b∈[0.29,0.32]mm,缸筒表面产生最大动压和最佳润滑特性,且存在一个最佳间隙值(2μm)使得织构表面油膜承载力最大,而活塞运动速度对缸筒表面的摩擦性能影响较小。
基于Bladed的电液比例变桨距风力机半物理仿真平台
变桨距是风力机控制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对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为变桨距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对变桨距执行机构和控制规律进行研究,搭建了半物理仿真平台,其中电液比例变桨距执行机构和控制器按照1.5MW级风力机要求真实制造,而风力机其它部分采用“Bladed”软件的数字模型代替,同时平台提供加载装置实时模拟作用在变桨距液压缸上的风力负载。从半物理仿真平台试验结果表明,变桨距控制满足功率稳定的要求。
-
共1页/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