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小波分析在钢丝绳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 王彬彬 强宝民 周召发 来源:中国测试技术 日期: 2024-03-15 人气:27
小波分析在钢丝绳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目前钢丝绳无损检测中对断丝信号的处理仍比较困难,小波分析可以聚焦到信号的不同细节,于是本文将它应用于断丝信号的消噪平滑和奇异性检测,使得信号更加光滑,消除了干扰信号,避免断丝误判,同时使奇异点更加明显,有效地提高内外部断丝识别和定量检测的准确率,实验证明该方法效果明显.

电液比例阀控液压缸系统建模与仿真

作者: 强宝民 刘保杰 来源:起重运输机械 日期: 2022-09-19 人气:139
电液比例阀控液压缸系统建模与仿真
介绍了比例阀控非对称液压缸位置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重新定义了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分析,设计了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校正,结果表明系统模型正确,校正后的系统比校正前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作者: 刘保杰 强宝民 权辉 来源:液压气动与密封 日期: 2022-09-16 人气:171
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以军队"2110工程"支持项目"液压综合实验台"为背景,搭建了比例阀控非对称液压缸位置控制系统,重新定义了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推导出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分析,设计了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系统模型正确,稳态精度明显提高。

对称四通阀控液压缸建模研究

作者: 刘保杰 强宝民 来源:起重运输机械 日期: 2022-09-13 人气:157
对称四通阀控液压缸建模研究
根据对称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的特性,重新定义了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推导出同时适用于对称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和对称阀控对称液压缸的数学模型,为对称阀控液压缸系统的稳态和动态特性分析及液压控制回路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建模方法研究

作者: 强宝民 刘保杰 来源:装备制造技术 日期: 2022-09-07 人气:113
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建模方法研究
从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特性出发,对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推导出适用于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和阀控对称液压缸的数学模型,为阀控缸系统的静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工控机和PLC的电液比例同步控制液压试验台的设计

作者: 刘保杰 强宝民 来源:机床与液压 日期: 2019-12-31 人气:84
基于工控机和PLC的电液比例同步控制液压试验台的设计
针对电液比例同步控制系统精度不高的问题,设计一个液压试验台来验证同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该试验台采用工控机、PLC和触摸屏控制方式,在人机界面友好的前提下实现了丰富的测量和统计分析功能,用高速数据采集卡保证了同步控制的精度和测试的准确性;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使试验台有很大的拓展性;被测元件采用快速插接安装,可以方便快速地实现各种液压元件的测量。

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作者: 刘保杰 强宝民 权辉 来源:液压气动与密封 日期: 2019-03-19 人气:20
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以军队"2110工程"支持项目"液压综合实验台"为背景,搭建了比例阀控非对称液压缸位置控制系统,重新定义了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推导出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分析,设计了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了校正,结果表明系统模型正确,稳态精度明显提高。

电液比例阀控液压缸系统建模与仿真

作者: 强宝民 刘保杰 来源:起重运输机械 日期: 2019-03-15 人气:20
电液比例阀控液压缸系统建模与仿真
介绍了比例阀控非对称液压缸位置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重新定义了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分析,设计了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校正,结果表明系统模型正确,校正后的系统比校正前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基于对称四通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的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作者: 肖晟 强宝民 来源:机床与液压 日期: 2019-03-13 人气:18
基于对称四通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的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在重新定义负载压力和负载流量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四通阀控非对称液压缸的传递函数,建立了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对系统进行了校正,结合具体系统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论证了系统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基于节能的液压系统分析与设计

作者: 强宝民 肖晟 来源:机床与液压 日期: 2019-01-16 人气:38
基于节能的液压系统分析与设计
对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液压系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对液压系统能量损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设计液压系统时可采用的节能措施,以提高液压系统的能源利用率,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最后对未来液压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共3页/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