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打桩锤结构分析及典型故障处理
重点分析了双作用液压打桩锤系统组成及其相关子系统功能特点,结合莱城港潮汐码头一期工程沉桩吊打施工中液压打桩锤应用,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故障分析处理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熟悉掌握液压打桩锤系统特点才能很好地应用液压打桩锤,快速地定位液压打桩锤的故障点并快速有效地处理故障才能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可为类似液压打桩锤使用、维护保养、故障处理提供借鉴。
国产油缸桩架变幅系统在工程船舶改造中的应用
通过两艘打桩船的改造,证明选用的国产油缸桩架变幅系统是稳定可靠的,不仅在专用工程船的再次开发利用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较新建打桩船和进口油缸设备节省了大量的投资,并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一种耙管双油缸自动同步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在耙吸试验平台上,耙管的升降由双液压油缸共同驱动。在耙管升降过程中,2个油缸如果不同步会造成耙管前端的耙头倾斜,从而影响试验结果,误差的不断累积可能造成耙头断裂等危害设备安全的后果。文中提出的耙管双油缸自动同步控制算法,可以对2台液压油缸行程自动进行同步精确控制,使得耙头倾斜角度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保证设备安全。在实际使用中,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双油缸的同步问题,且响应时间短,控制平滑,总体耗时与手动控制相比更有优势。
耙吸挖泥船自立式泥门启闭装置
随着疏浚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单列泥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型耙吸挖泥船上。基于上航局3000 m3等级耙吸挖泥船建造项目,结合船舶在波浪中的受力情况,研究了适用于单列泥门布置形式的泥门启闭装置结构,采用了自立式支撑机构,创新性地设计了易于拆装的导向装置。此外,针对3000 m3等级项目中的泥门受力分析,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根据项目中4500 m3耙吸挖泥船满载工况,校核了泥门装置主要零部件的强度。结合泥门受力和液压油缸工作参数,总结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油缸选型方法,为今后泥门启闭装置的优化设计和油缸选型提供借鉴。
船闸平板闸门油缸垂直度与平行度测量试验研究
测量计算不同工况下船闸平板闸门油缸的垂直度和平行度有利于分析其同步运行状态和性能,保证船闸液压机械设备正常工作。以某大型水电厂2、3号船闸上提门和下沉门左右两侧油缸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船闸在无水和有水情形时不同闸门开度下油缸的垂直度,基于线对线平行度评定模型计算了两侧油缸的平行度,并分析了两侧油缸垂直度和平行度的变化对闸门同步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船闸平板闸门类型不同,两侧油缸的垂直度和平行度变化规律也不同;与有水情形相比,上提门在无水情形下两侧油缸的平行度更小,闸门同步运行更加稳定;下沉门在有水情形下的同步运行性能优于无水情形。
全漂浮整平过程中抛石管底部油缸调节能力试验研究及应用
大连湾海底隧道首次选用全漂浮碎石基床整平工艺,整平船处于漂浮状态时船体稳定性易受潮汐、波浪等条件影响,为验证漂浮状态下抛石管底部自动调节油缸补偿涨落潮影响的效果以及解决船体不稳定等问题,以保证全漂浮碎石基床整平精度满足施工要求,对不同工况下油缸调节能力进行测试,根据试验验证,全漂浮状态下抛石管底部油缸调节能力满足施工需要,可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施工工艺改进
随着对箱梁预制施工标准化水平的持续提高,需不断对传统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和加强质量通病治理。以广西浦北至北流高速公路项目箱梁预制施工为例,通过箱梁台座端头底座改进和模板局部位置优化,有利于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控制。通过侧模采用液压系统支模、对预应力筋张拉施工控制和应用智能喷淋养护系统等工艺,进一步提升箱梁预制施工“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可为箱梁预制施工提供借鉴。
133 m超大型打桩船“三航桩20”的研制
文章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打桩船的基础上,针对海上风电和跨海大桥桩基施工需要,研制了桩架高133 m超大型打桩船,并在主尺度优化选择、桩架系统优化设计、液压系统改进等方面有所创新,为类似船舶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硬臂抓斗挖泥船增设岩石破碎装置改造应用
针对长江上游航道中水下硬岩环保疏浚问题,通过对水下破岩方法综合分析,结合硬臂式抓斗挖泥船已有疏浚设备的基础上,将液压破碎锤及铣挖头分别加装应用到挖泥船挖掘机机臂上,并根据长江上游疏浚作业特点,将原钢桩定位方式改造为钢桩加锚缆定位方式,将改造后的船舶在长江上游碍航滩段进行试验性破碎施工,试验结果表明液压破碎锤和铣挖头可用于航道水下小面积岩盘及礁石的硬岩破碎作业,破碎效果明显,生态环保效应显著。
快速液压夯实工艺施工振动对监测仪器及临近建筑物影响
快速液压夯实工艺常用于道路路基、箱涵及管线周边的回填土补强施工,用于大范围回填施工的密实处理的案例较少。目前行业内对其振动影响的情况分析及研究较少,缺乏类似的数据及试验案例。文章以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项目为例,通过现场试验,获取了该工艺的施工振动参数,根据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认为在夯击能不大于84 kJ,施工间距不少于1.25 m的条件下,对常规的监测仪器(分层沉降仪、GPS)不存在影响,对临时建筑物的安全距离约为1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