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可调水流量标准装置的稳定性分析
针对稳压容器法水流量标准装置中存在的流量测试稳定性不高的问题,在稳压罐内有无空气压力可调节装置的两种情况下,通过阀门调节和变频调节流量,对比系统的流量稳定性.结果表明:无论是阀门调节还是变频调节,在系统流量可调节的范围内,随着稳压罐内空气压力值升高,系统的流量稳定性提高.
人工智能在水流量标准装置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论述了多变量模糊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传统的水流量标准装置过程控制系统中,同时介绍了模糊神经网络的原理、结构、性能及学习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多变量模糊神经网络技术能有效提高水流量标准装置的稳定性,使系统的静、动态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显示出强大的优越性。
三偏心蝶阀振动特性分析
三偏心蝶阀广泛的应用于多种多样的工业,如水量分配、下水道、石油与天然气发电厂等等,而三偏心蝶阀中的蝶板和阀杆的振动在其结构设计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目前关于三偏心蝶阀中蝶板和阀杆的振动特性的研究较少。在蝶阀工作中,若蝶板的固有频率与流过蝶板后产生的卡门涡的脱落频率过于接近,则二者就会产生共振而毁坏三偏心蝶阀甚至影响整台机器正常运行。为了比较三偏心蝶板和阀杆的振动频率与流过蝶板产生的卡门涡的脱落频率的大小,运用了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实验验证的方式计算出三偏心蝶板和阀杆的固有频率,再根据计算卡门涡的脱落频率的经验公式得出流过蝶板后产生的卡门涡的脱落频率,得出二者不发生共振的充分条件,此外,也论述了蝶板和阀杆的振动对蝶阀密封性的影响。
迷宫式最小流量调节阀的流动特性研究
将迷宫式最小流量调节阀的流道分解为串联型和并联型流道,首先对其节流降压特性分别进行模型试验,分析流体在流道中的压力分布特性,然后根据压力分布特性,对串联型流道进行优化设计和试验,最后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两种流道的阻力特性。研究表明,在入口流量相同的条件下,串联型迷宫流道节流产生压降大,并联型迷宫流道产生的压降小,但是降压过程更平缓;通过对串联型流道进行优化设计,克服了串联流道中因面积增加过大所导致的缩流现象;阻力特性试验表明,串联型流道的阻力系数较并联型流道大。
基于高速摄影技术的迷宫流道流场特性分析
根据高压调节阀在实际运行工况中压降要求,运用流体力学相似理论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满足工况、不同结构的串、并联迷宫流道模型,并建立了可视化试验系统。运用流动显示技术将内部流场以直观的图像形式展示出来,并对流动图谱进行采集。通过对流动图谱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串、并联迷宫流道的速度分布,绘制迷宫流道内部流场的速度分布图,同时对速度分布的特点给予详细阐述;探明了迷宫流道内易汽蚀部位,对典型漩涡区进行了整体效果分析。
细小直角弯管流道的压力损失及迪恩涡特性
利用RNG k-ε模型对旋流雾化喷嘴中的直径为2 mm的细小直角弯管流道的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获得了流道内的压力分布和不同截面的迪恩涡结构。结果表明:沿着流动方向,弯曲段流道中内外壁面的压差先增大后减小,内壁面45°截面附近,压力下降到最低,最大下降幅度为74.1%。弯管流道中迪恩涡形成于弯曲段10°截面附近,迪恩涡的旋转中心,从两侧中心位置附近向两侧上端偏移,在65°截面偏移方向发生转折,最后又回到两侧中心位置。迪恩涡的边界和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下游直管段中消失。
三偏心蝶板绕流尾部涡脱落的研究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偏心蝶板绕流尾部涡的脱落进行研究,根据全流场的流线图和涡量图,得出在不同工况下,Re为10~6~10~7量级时,蝶板尾部蒸汽的分离点位置相同,并且分离点与来流方向的夹角为106°。通过监测蝶板面升力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历程,得到4种不同工况下,蝶板尾部涡的脱落频率,随着进口蒸汽Re的增加,涡的脱落频率也随之增大。此外,针对截面为凸台形状的蝶板,得到在Re为10~6~10~7量级时,其特征参数斯特劳哈尔数为0.19~0.22。
热镀锌线1号磁力运输机升降不同步问题解决
本文重点介绍了热镀锌线磁力运输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升降不同步问题,通过对磁力运输机工作原理的分析,通过对液压系统改造完成液压缸的升降同步,从而保证了磁力运输机升降的同步性.
-
共1页/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