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支架材料表面激光熔覆Ni60高硬耐磨涂层的性能
为实现损伤液压支架立柱的再制造修复,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液压支架立柱材料27SiMn钢表面制备Ni60合金涂层。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激光工艺参数对涂层稀释率的影响规律并确定最优工艺参数。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硬度及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影响熔覆层稀释率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送粉速度>离焦量。以稀释率为指标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A1B3C3D3,即激光功率为1500 W、扫描速度为22 mm/s、离焦量为+1 mm、送粉速度为12 g/min。熔覆层整体晶粒细小均匀,涂层上部主要由等轴晶组成,中部主要由等轴晶和树枝晶组成,下部则主要由沿熔合界面生长的胞状晶及柱状晶组成。熔覆层的平均硬度值为729.5 HV0.5,是基体硬度的2.32倍,最高硬度出现在熔覆层顶部的等轴晶区,为756.9 HV0.5。熔覆层的显微硬...
T15M粉末高速钢的深冷处理
采用SLX-80深冷处理系统对T15M粉末高速钢进行深冷处理,采用综合物理测试系统的振动样品磁强计选件(PPMS-VSM)测试样品的室温磁性和热磁性。结果表明:T15M钢在843K15;1h的回火过程中,在保温和降温阶段出现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在300-10K之间深冷处理过程中,降温时在110-10K温度段磁性随温度下降而下降,升温时在40-230K温度段磁性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分别对应于马氏体中碳化物的析出和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深冷处理提前了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抑制了残留奥氏体中碳化物的析出,促进了马氏体中细小碳化物的析出。在第1次回火前或后增加1次深冷处理,可使第3次回火后钢的硬度分别提高2.0HRC和1.4HRC。
SDC99冷作模具钢深冷处理试验及数值分析
通过试验实测冷作模具钢SDC99的低温参数,结合沸腾换热经验模型求解沸腾换热系数,建立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SDC99冷作模具钢试件深冷处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试件心部和表面的冷却状况差异较大,尤其是温度和冷却速度。然而,这种温度和冷却速度的剧烈变化主要集中于从试件表面至内部的1/3厚度内,而在试件心部温度和冷却速度变化比较平缓。模拟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比较吻合,最大相对偏差为10.58%,这说明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能较好的再现试件在深冷处理过程中的动态温度场变化规律,为后续组织性能评估以及深冷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依据。
退火过程中Fe-6.5%Si冷轧薄板组织及织构的演变
观察分析了Fe-6.5%Si合金冷轧前后及在不同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组织、织构及有序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用以分析织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间隙溶质原子偏聚于{110}面的概率大于{112}面,明显提高位错在{110}面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代位溶质原子有可能同步提高{110}和{112}面的临界分切应力,降低这两面的临界分切应力差;因此溶质原子都会导致{112}面更活跃的滑移和更强的{100}〈110〉冷轧织构。退火过程中{111}〈112〉取向晶粒易于长入{001}〈110〉和{112}〈110〉取向形变晶粒,使{111}〈112〉再结晶织构增强。冷变形会降低合金的有序化程度;DO3有序化过程的二级相变特点使之在退火加热过程中先于再结晶出现,再结晶之前的回复会促进有序化过程。
中厚板辊式淬火换热系数的确定方法
为了确定中厚板辊式淬火过程中的最佳换热系数,进行了12MnNiVR钢板淬火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依据温度场分析提出了中厚板在淬火机高压区内淬火过程中换热系数的确定方法,并用该方法确定了不同厚度12MnNiVR钢板在高压区淬火的换热系数。应力场分析表明,在低压区采用低的换热系数,可显著降低钢板淬火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及残余应力。20mm厚12MnNiVR钢板低压区淬火,平均换热系数确定为1 kW/(m2.K),与采用8 kW/(m2.K)相比,钢板表面残余压应力与中心残余拉应力的差值可降低181.2 MPa。
热轧变形对Ti-10V-2Fe-3Al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形变温度、形变量以及双重时效工艺对Ti-10V-2Fe-3Al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形变温度的提高在时效过程中析出的次生α相含量逐渐增加合金强度升高;然而当形变温度高于相变点时初生α相对β晶粒的钉扎作用明显减弱使得β晶粒迅速长大导致合金的拉伸塑性明显下降;次生α相的体积分数主要决定于形变温度因此应变量对Ti-10V-2Fe-3Al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此外相对于单重时效工艺由于在低温时效(300℃×8 h)时发生ω→α转变为次生α相提供了均匀的形核点Ti-10V-2Fe-3Al合金在低温-高温双重时效工艺中获得了更加均匀、细小的α+β显微组织使得拉伸强度获得比较大的提高。
热处理对Mg-Zn-Mn镁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通过光学金相、扫描电镜以及能谱分析、显微硬度和室温力学性能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Mg-6%Zn-1%Mn(ZM61)镁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M61在420℃下挤压成型后,合金完成动态再结晶并形成了细小的再结晶晶粒;与挤压态相比,挤压后直接时效(T5)处理可以提高合金的强度,但"固溶+时效"处理(T6,T4+双级时效)能更大幅度地强化ZM61镁合金,其抗拉强度最高可达362 MPa,说明人工时效前的固溶处理是必要的,且最佳的固溶处理工艺是420℃×2 h;挤压后直接时效的ZM61合金的失效形式为混合断裂,而经"固溶+时效"处理后为解理断裂。
超声波处理对过共晶Al-20%Si合金组织的影响
采用高能超声波对Al-20%Si合金进行熔体处理,研究超声波处理对Al-20%Si合金微观组织形貌的影响。控制Al-20%Si合金熔体温度在620~680℃之间时,研究合金凝固组织随熔体温度和超声波处理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导入超声波输出功率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Al-20%Si合金的初晶硅形貌由粗大的板片状逐渐变成细小的球状颗粒;超声波处理熔体的温度控制在660℃左右时,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初晶硅的尺寸细小、圆整度高、分布均匀。
超声作用对镁合金表面电沉积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通过设计中间过渡层,缩小AZ91D镁合金与沉积层镍之间的电位差,并以碱性锡酸盐镀液代替对人体和环境均有害的氰化物镀液,配合超声波作用,在AZ91D镁合金表面获得了电沉积镍层。利用SEM观察沉积层表面微观形貌,XRD、XPS对各处理层进行相组成检测。分析了锡酸盐镀液代替氰化物镀液对沉积层质量的影响,超声波对各沉积层沉积过程的影响以及对沉积层组织的细化作用。结果表明:碱性锡酸盐的使用提高了镀液的pH值,与酸性镀液相比较,减缓了镁合金在镀液中的腐蚀速率,为电沉积镍层在其表面的获得奠定了良好基础;各沉积层获得过程中,超声波的使用明显细化了各沉积层的组织,提高了其致密性,镀层的择优取向和耐腐蚀性能也得到改善。
仪控系统信号干扰和卡件安全问题浅析与防范
简要分析仪表和控制系统中产生的信号干扰和可能引起卡件过电压而烧毁的不安全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一般解决方法,并结合具体事例,总结了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