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混凝土复配发泡剂配合比试验研究
通过试验确定了不同发泡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F01、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F02、表面活性剂F03、蛋白质发泡剂F04、表面活性剂F05)和稳泡剂W01的最佳稀释倍率范围,从而优选出了合适的发泡剂类型。基于此,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发泡剂和稳泡剂的稀释倍率对发泡效果和稳泡能力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发泡剂与稳泡剂的最佳稀释倍率,并给出了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发泡剂F02、F03、F04和稳泡剂W01的最佳稀释倍率分别为70、80、120和150,最佳复配比例(质量比)为14.3∶12.5∶8.3∶6.7。
立式冷藏陈列柜内食品传热模型研究及温度预测
考虑立式冷藏陈列柜热量传递的导热、对流和辐射3种方式,将柜内食品分为4个区域,对简化为二维形式的立式冷藏陈列柜传热模型进行了分析与修正,并应用此模型对柜内食品温度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不同位置食品温度与试验值基本吻合,柜内下前和上后食品温度值和试验值偏差比较大;与后侧食品相比,前侧食品温度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幅度更大,与实际情况相符.
二氧化碳低温制冷特性与跨临界应用
在工业制冷、食品冷冻冷藏和室内外热舒适调节等方面,CO2作为一种自然环保制冷剂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CO2制冷剂的应用范围由原来的热泵热水器逐步扩大,从小型制冷装置上的饮料零售机、制冰机到大型超市的带热回收装置的并联机组等;而用于CO2工质的制冷循环也由单一的复叠、二次载冷系统扩展为跨临界、跨临界增压等系统。文中阐述了CO2在低温下的热力学性质与特性分析,以及在跨临界制冷循环中的应用和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法。
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的试验研究
为了提高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的性能,搭建了跨临界CO2制冷系统试验台,对带有回热器(IHX)和不带回热器的两种跨临界CO2制冷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一蒸发温度下,当冷却水出口温度为55℃的时候,系统的性能系数随着高压侧压力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存在一个最大值;回热器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带回热器的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要比不带回热器的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高约6%~10.5%。
室内环境对冷藏陈列柜内食品包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
为研究冷藏陈列柜内食品包温度和室内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的风幕出口速度、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冷藏陈列柜内食品包温度分布的影响,并考虑辐射传热和传质对食品包温度分布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光照使前排食品包温度提高0.1~1.2℃;在所研究范围内,随着风幕出口平均速度升高,食品包温度降低,而随着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升高,食品包温度升高。风幕出口冷风平均速度每升高0.15m/s,柜内食品包温度降低0.2—1.1℃;当室内温度每升高2℃,食品包温度升高约0.3℃;室内相对湿度每升高20%,食品包温度升高约0.9℃。本研究可为食品质量的研究和冷藏陈列柜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热源与热汇对跨临界CO2系统性能的影响
跨临界CO2系统性能不仅受到排气压力的影响,而且对热源热汇温度的变化也十分敏感。介绍了具有双节流阀装置且带有平衡储液器的跨临界CO2制冷热泵试验台,并改变热源和热汇温度条件对系统进行了多工况对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热汇温度15℃一定,热源从15%上升到25%时系统制热COPH平均每5℃上升4.4%左右,反之热源温度25℃一定,热汇从15℃上升到25℃,系统制冷COP平均每5℃下降6.8%左右。且热源温度对冷冻水出水温度影响较大,而热汇温度对其影响较小,无论是热源或热汇温度平均每改变5℃对冷却水出口温度的影响范围在0.7℃到1.9℃左右。
深冷空分增压膨胀机组运行特性关联参量的RBF建模
为了满足现场软测量的要求,研究了某制氧机公司正在调试的深冷空分设备用增压膨胀机组的膨胀空气流量、膨胀端进口压力、膨胀端进口温度、膨胀端出口温度、增压端出口压力和膨胀机转速的因果关系,建立了RBF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运行特性量间关系的高精度拟合和预测。获得的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至少在96.97%以上。利用学习好的RBF神经网络可以迅速方便地实现现场运行特性参量间关系的预测。
-
共1页/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