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火过程中Fe-6.5%Si冷轧薄板组织及织构的演变
观察分析了Fe-6.5%Si合金冷轧前后及在不同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组织、织构及有序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用以分析织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间隙溶质原子偏聚于{110}面的概率大于{112}面,明显提高位错在{110}面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代位溶质原子有可能同步提高{110}和{112}面的临界分切应力,降低这两面的临界分切应力差;因此溶质原子都会导致{112}面更活跃的滑移和更强的{100}〈110〉冷轧织构。退火过程中{111}〈112〉取向晶粒易于长入{001}〈110〉和{112}〈110〉取向形变晶粒,使{111}〈112〉再结晶织构增强。冷变形会降低合金的有序化程度;DO3有序化过程的二级相变特点使之在退火加热过程中先于再结晶出现,再结晶之前的回复会促进有序化过程。
中厚板辊式淬火换热系数的确定方法
为了确定中厚板辊式淬火过程中的最佳换热系数,进行了12MnNiVR钢板淬火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依据温度场分析提出了中厚板在淬火机高压区内淬火过程中换热系数的确定方法,并用该方法确定了不同厚度12MnNiVR钢板在高压区淬火的换热系数。应力场分析表明,在低压区采用低的换热系数,可显著降低钢板淬火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及残余应力。20mm厚12MnNiVR钢板低压区淬火,平均换热系数确定为1 kW/(m2.K),与采用8 kW/(m2.K)相比,钢板表面残余压应力与中心残余拉应力的差值可降低181.2 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