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断裂损伤特性研究
为研究冻融作用对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测试了不同水胶比(0.4、0.5、0.6),含气量(1.6%、6%),以及粉煤灰掺量(0、30%)三因素下混凝土的断裂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的断裂能逐渐降低。低水胶比和合理的引气能够提高冻融作用下混凝土的抗开裂性能,掺入30%的粉煤灰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冻性。
秸秆与粉煤灰复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不同种类、形态的秸秆和粉煤灰复掺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会降低混凝土的坍落度、表观密度、强度和导热系数,而粉煤灰的掺入能够提高秸秆混凝土的坍落度,但降低其表观密度、强度和导热系数;掺秸秆粉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保温性能优于掺秸秆条混凝土;三种秸秆中,掺油菜秸秆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保温性能均优于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
泡沫混凝土改性试验与分析
为分析发泡剂掺量、粉煤灰掺量对试件抗压强度、吸水率、导热系数、干密度的影响,开展了泡沫混凝土的配制和粉煤灰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发泡剂掺量增加,泡沫混凝土试件的强度、吸水率、干密度呈下降趋势,发泡剂掺量为1.25%时,泡沫混凝土试件的导热系数为0.2105 W/(m·K)、吸水率为18.3%,均达到最低值;随粉煤灰掺量增加,改性试件的强度下降、吸水率提高,导热系数和干密度均先升后降;粉煤灰掺量低于30%时,微集料效应明显;若提高粉煤灰掺量,会形成更多水化物,使导热系数下降。复合改性时,掺加碳纤维可提高试件强度,但若掺量过多,则会导致强度逐步下降;导热系数随碳纤维掺量的增加逐步下降。改性前后,各组试件的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
耐碱玻纤和粉煤灰对轻质混凝土强度及冻融耐久性的影响研究
以陶粒为粗骨料制备了轻质混凝土试件,研究了耐碱玻纤、粉煤灰增强材料对轻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冻融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耐碱玻纤掺量的增加,同一龄期轻质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过高的耐碱玻纤掺量不利于强度的增长,且耐碱玻纤对试件抗拉强度的影响大于抗压强度,其最优掺量为0.6 kg/m^3;掺入适量的粉煤灰(≤15%)能提高轻质混凝土的强度,提升幅度与掺量成正比,但掺量较大时对强度不利;与未掺耐碱玻纤的试件相比,当耐碱玻纤掺量低于0.6 kg/m^3和1.0 kg/m^3时,能分别提升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和降低质量损失率,改善幅度与耐碱玻纤的掺量正相关;粉煤灰掺量低于15%时有利于提高试件的冻融耐久性,但掺量较高(≥20%)则会降低试件的冻融耐久性指标。
粉煤灰建材的放射性核素考查
本文对粉煤灰作为建材原料的放射性核素问题进行了考查,其中包括:一般建材的放射性水平,我国及其它国家原煤的放射性浓度,放射性浓度测定方法等。此外,对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粉煤灰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进行了评价。
应用光声效应检测粉煤灰中碳含量仪器的研究
通过介绍应用光声效应检测粉煤灰中碳含量仪器的结构设计,提出了一种光声光谱测试仪器设计的新方法,并用样品检测实验数据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应用光声效应检测粉煤灰中的碳含量
结合光声效应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介绍了应用光声效应检测粉煤灰中碳含量的研究及检测实验结果.
基于HPGeγ谱仪的粉煤灰天然放射性测量
介绍了高纯锗(HPGe)γ谱仪系统的结构组成和阱型反符合工作原理,利用谱仪测量了西安大唐热电集团5个粉煤灰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样品中125U、226Ra、232Th和40K核素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67.6Bqkg^-1、79.5Bqkg^-1、72.7Bqkg^-1和190Bqkg^-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566—2001,对其进行了比较分类,结果表明,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均处于正常本底,属于A类建筑材料,应用范围不受限制。
内循环式漂珠分选机内空气动力流场的数学模型
对漂珠的分选的工业方法作了简要概述,对内循环式漂珠分选机的工作原理和漂珠颗粒在气流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漂珠受力情况不同及漂珠与粉煤灰的密度差异建立了漂珠分选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证明此模型是可行的。
免烧粉煤灰制砖机液压系统的设计
为了推动我国制砖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免烧粉煤灰制砖机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利用液压作为驱动力使得该结构输出力大动作灵敏可实现远程无级调控;再加上工作台的振动使被压制成型的砖结构密实性能可靠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