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基于AMEsim的先导式溢流阀建模与仿真

作者: 周加永 张昂 莫新民 孟小净 赵浩 来源: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日期: 2022-08-18 人气:146
基于AMEsim的先导式溢流阀建模与仿真
先导式溢流阀具有噪音低、振动小、压力较稳定、调压比较轻便等特点,多用于中、高压场合。在分析先导式溢流阀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其仿真模型,对先导式溢流阀的静态、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先导式溢流阀结构参数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对先导式溢流阀的选型、设计以及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LabVIEW的变量泵测试平台开发与分析

作者: 杨军 郭晶 佟庆雨 张涛 孟小净 周加永 来源: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日期: 2022-01-14 人气:179
基于LabVIEW的变量泵测试平台开发与分析
为了优化变量泵的动态调节特性,确保变量泵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检验要求,根据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设计开发了基于LabVIEW的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可方便快捷地实现变量泵相关参数和特性的测试,能准确绘制性能曲线、生产报表,并能实现数据存储,为变量泵性能测试及检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无源被动外骨骼系统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 李强 周加永 赵文彬 张昂 莫新民 来源:机床与液压 日期: 2021-08-03 人气:77
无源被动外骨骼系统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
无源被动外骨骼系统无需能源供给,以降低单兵负重时的体能消耗、保护骨骼肌肉免受损伤为目的,提升单兵的轻装机动与持续作战能力。对目前国内外无源被动外骨骼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人机相容性机构设计技术、人机闭环运动链的负重力传递技术、助力效能评估技术和新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应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穿戴式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 周加永 王保华 马佳佳 吴潇璞 李伯钊 来源:机床与液压 日期: 2021-07-26 人气:63
穿戴式助力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穿戴式助力机器人可用于负重携行、山地作战、高原巡逻等军事领域,具有携行助力、延缓疲劳、提高战斗力等功能,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点。对穿戴式助力机器人的研究现状进行较为详细的综述,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穿戴式助力机器人的常用驱动方式做了分析说明。指出穿戴式助力机器人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发展刚柔耦合穿戴式助力机器人的设想,需要重点解决仿生轻量化、高效驱动以及同步控制等关键技术,对有效提升单兵综合效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军用外骨骼传感系统设计与步态识别研究

作者: 宋鹏 莫新民 周加永 吕启元 来源:机械设计与制造 日期: 2021-05-03 人气:186
军用外骨骼传感系统设计与步态识别研究
为提高军用外骨骼无滞后地完成运动跟随性的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姿态传感器和薄膜压力传感器的外骨骼传感系统。通过传感系统采集并解算出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脚底压力作为信号输入,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步态识别方法,并采用LabVIEW软件进行了仿真实现。通过对比发现髋关节角度特征值相较于膝关节角度特征值和踝关节角度特征值,可以更好地区分开各步态路况。同时步态识别仿真结果表明了设计的军用外骨骼传感器系统和提出的步态识别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夯实机液压系统中插装阀阀芯位置控制与仿真分析

作者: 司癸卯 孟小净 周加永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日期: 2020-05-29 人气:193
夯实机液压系统中插装阀阀芯位置控制与仿真分析
阐述了快速液压夯实机液压系统中插装阀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提出了以电磁换向阀为先导阀的插装阀阀芯位置控制策略,并应用MATL蛆/Simulink软件对插装阀进行建模仿真分析.

液压驱动型负重外骨骼机器人液压系统设计

作者: 周加永 张昂 莫新民 赵浩 纪平鑫 来源:机床与液压 日期: 2019-12-22 人气:145
液压驱动型负重外骨骼机器人液压系统设计
从人体运动特征出发,分析了液压驱动负重外骨骼机器人的整体骨架结构。根据负重外骨骼机器人的特点要求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液压传动系统,对液压系统中液压泵、伺服阀和液压缸等主要元件进行了选型计算。利用Simhydraulics软件建立了负重外骨骼机器人液压系统仿真原理图,并对液压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由仿真结果证明了所设计液压系统的合理性。最后对液压驱动型负重外骨骼机器人技术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为该液压系统的深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13.5MN液压机缓冲减振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作者: 周加永 孟小净 纪平鑫 来源: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日期: 2019-01-23 人气:157
13.5MN液压机缓冲减振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对13.5 M N液压机的缓冲减振机理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对节流缓冲和蓄能器节流缓冲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论证了蓄能器缓冲减振系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共1页/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