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组分硅酮密封胶生产中A组分挤出性稳定性的分析
双组分硅酮密封胶在使用时,需要先将A组分的基料与B组分的助剂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后再施工,此时A组分的稀稠情况决定了混合后施工的效率,通常生产企业会采用挤出性来表征A组分的稀稠情况。由于A组分生产工艺的原因,刚制成的产品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挤出性会缓慢增大,因此,生产企业在制定挤出性指标的时候,需要采集A组分挤出性趋于稳定时期的数据。本文运用两种统计方法,对A组分基料挤出性检测数据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以探索评价A组分挤出性指标的最佳时间段。
单组分硅烷封端聚醚防霉密封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以硅烷改性聚醚(MS)树脂、增塑剂、硅烷偶联剂、填料、防霉剂和催化剂为主要原材料,制备了一系列MS防霉密封胶,并研究了其防霉和物理性能。结果显示,Zinc Omadine、S+AM117、OIT-45均能显著提高MS密封胶的防霉性能,且防霉性随着防霉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强;S+AM117的抑菌效果和相容性更适合防霉MS密封胶体系,当其添加量为0.5%(质量分数)时,密封胶的物理力学性能达到JC/T 885—2016的25HM级别,同时防霉性能达到0级。
红磷微胶囊单组分室温硫化有机硅防火型密封胶的研制
制备了一种红磷微胶囊单组分室温硫化有机硅防火型密封胶,并探讨了红磷微胶囊添加量对其挤出性、表干速度、拉伸力学性能、垂直燃烧性能、耐酸性、耐碱性、存储稳定性、防火性能等的影响。所制备的密封胶阻燃等级达到FV0级、防火等级达到A3级时,位移等级依然可达GB/T 24267—2009中20 HM级要求,即同时满足目前建筑行业防火门窗对有机硅密封胶的防火与位移等级需求。
纳米碳酸钙不同改性工艺对光伏建筑用密封胶应用性能的影响
选用不同改性工艺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活化处理,并探讨了不同工艺制备的纳米碳酸钙对光伏建筑用密封胶在加工性能、力学性能、耐黄变性能、贮存性能以及耐湿热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低C18含量的硬脂酸,通过工艺改进与调整,依然可以制得符合性能要求的光伏建筑用密封胶,为纳米碳酸钙的改性工艺以及密封胶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低模量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
通过自制的硅烷改性聚醚树脂,配制了低模量单组分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并研究了配方中各组分对密封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合适的原料种类及用量,得到了性能优良的密封胶产品。
环氧改性聚氨酯底涂的制备及其对建筑接缝密封胶粘结性能的研究
采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改性聚氨酯制备了混凝土建筑基面用底涂,并分别与PU密封胶、SPU密封胶和MS密封胶制成混凝土试件,测试不同浸水周期下拉伸粘结性。结果表明,自制的环氧改性聚氨酯底涂固含量达到35%,贮存稳定性好;底涂处理能提升PU密封胶、SPU密封胶和MS密封胶对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样件定伸粘结性、浸水后定伸粘结性和冷拉热压后的粘结性测试结果均为无破坏。
低模量双组分硅烷改性聚醚密封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通过考察分析硅烷改性聚醚(MS树脂)、催化剂、白炭黑和碳酸钙对低模量双组分MS密封胶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其基础配方。试验表明,以SAX510树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80)、P150纳米碳酸钙复配1250目重钙(7:3),加入2%沉淀白炭黑,可制得低模量(0.29 MPa)、高弹性恢复率(91%)、表干时间适中、触变性良好和挤出性优良的双组分MS密封胶,符合装配式建筑对密封胶的性能要求。
防水与密封材料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修订方向探讨
结合外部环境政策的变化以及本行业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标国际和国内绿色环保标签的技术水平,对GB/T 35609-2017《绿色产品评价防水与密封材料》的修订方向和修订技术内容提出了探讨,主要围绕绿色、环保和产品耐久性方面提出了一些修编的建议和思路。
非下垂型密封胶密度测定简易方法
密度作为密封胶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随物态温度、压强变化而变化,利用密度核算密封胶的质量,准确度高。目前,建筑密封胶密度的测试参照国标GB/T 13477.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2部分:密度的测定》,制样过程相对繁琐,不便于直接用于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本文设计了一种较为简便的建筑密封胶密度测定方法,并对比标准方法做了偏差分析。
环保型SAC复合密封胶的研制
以多元有机硅凝胶对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改性,制得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并用植物增塑剂(氯代脂肪酸甲酯)和聚丁烯复配作为增塑剂,制得环保型SAC复合密封胶。与传统丙烯酸酯密封胶相比,SAC复合密封胶力学性能、粘结性能和耐水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能与混凝土、玻璃、铝材、釉面砖等大多数建材粘结良好,且不含有毒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