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变距四旋翼飞行器气动力及噪声特性计算研究

作者: 赵俊 李志彬 来源:航空科学技术 日期: 2022-12-02 人气:113
变距四旋翼飞行器气动力及噪声特性计算研究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立了适用于多旋翼飞行器的流场计算模型,采用嵌套网格方法模拟旋翼运动、双时间方法进行时间推进,分析变距四旋翼飞行器的气动力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FW-H(Ffowcs Williams-Hawkings)方程计算了变距四旋翼飞行器的噪声特性(包括考虑和不考虑旋翼间气动干扰两种情况)。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旋翼间的气动干扰,致使变距四旋翼的载荷噪声较大,进而导致总噪声较大。在对变距四旋翼飞行器噪声进行仿真时,考虑旋翼间气动干扰是必要的。

操纵量对旋翼气动噪声的影响规律研究

作者: 李腾 曹亚雄 李志彬 樊枫 来源:直升机技术 日期: 2022-12-01 人气:57
操纵量对旋翼气动噪声的影响规律研究
采用高效的自由尾迹方法求解旋翼流场,在获得旋翼桨叶气动载荷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紧致源模型的FW-H方法进行旋翼载荷噪声计算。旋翼厚度噪声预测方面,使用三维网格对桨叶外形进行描述以提高精度。基于建立的旋翼气动噪声预测方法,开展了旋翼操纵量(总距、周期变距)、桨叶挥舞运动以及轴倾角等旋翼运动参数对气动噪声的影响分析。重点针对典型桨-涡干扰状态,分析了参数对桨-涡干扰(BVI)噪声指向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旋翼运动参数尤其是桨叶周期变距运动,对气动噪声特性的影响较大,获得准确的桨叶运动参数和旋翼轴倾角是提升噪声预测精度的途径之一。

水平转弯状态旋翼气动噪声特性计算分析

作者: 李志彬 张羽霓 王雪鹤 林永峰 来源:直升机技术 日期: 2022-11-07 人气:96
水平转弯状态旋翼气动噪声特性计算分析
为研究水平转弯状态的旋翼气动噪声特性,基于Camrad II计算得到的旋翼非定常气动载荷,采用Ffowcs Williams-Hawkings(FW-H)方程计算了旋翼气动噪声特性。在相同转弯半径下计算分析了前进比对旋翼气动力和噪声的影响;同时基于二级声辐射模型开展了地面声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旋翼拉力和桨涡干扰会对旋翼噪声产生影响,在某些工况下都可能起主导作用;合理地选择转弯状态可以降低旋翼噪声水平。当转弯半径为40 R时,左转弯状态最佳前进比为0.25,右转弯状态最佳前进比为0.2;不同前进比对应的最大地面等效连续声级差异能够达到7 dB。

旋翼气动噪声快速计算方法研究

作者: 郭军献 李福松 王红丽 杨振兴 来源:直升机技术 日期: 2022-11-03 人气:185
旋翼气动噪声快速计算方法研究
基于紧致源模型和FW-H方程,建立了一个旋翼气动噪声快速计算模型。其中,采用三维网格对桨叶外形进行精确描述,并结合Farassat 1A公式中的厚度噪声计算公式,以准确计算旋翼桨叶厚度噪声;载荷噪声计算方面,则采用Camrad Ⅱ进行旋翼非定常载荷的计算,并结合Farassat 1A公式的载荷噪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将厚度噪声和载荷噪声进行时域叠加来计算旋翼的总噪声。在此基础上,与基于CFD/FW-H方程的旋翼噪声模型进行了计算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效率远高于CFD/FW-H模型,且在总噪声主要传播方向上,悬停状态下的差值在0.6dB以内,前飞状态下差值在1.0dB以内,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能够用于旋翼噪声的快速评估。

工质跨临界物性变化及S-CO2透平气动分析

作者: 王智 匡轩毅 刘亚丽 李志彬 闫锐鸣 来源:动力工程学报 日期: 2022-03-21 人气:70
工质跨临界物性变化及S-CO2透平气动分析
超临界二氧化碳透平被广泛用于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但局部损失导致该透平流动中部分区域工质处于亚临界区。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在跨临界区物性对透平的影响,进行了喷管实验和单级轴流透平的热力气动设计、三维造型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物性在跨临界区急剧变化,易产生流动分离和回流等现象;设计透平在各工况下喷嘴尾缘、动叶吸力面前缘等局部压降区域易出现跨临界现象,并伴随有透平效率不同程度降低;增大出口压力、升高温度、调整转速或优化翼型,均可避免跨临界情况发生,从而提高透平效率。

可逆式水轮机叶轮液压力数值仿真分析与研究

作者: 黎福尧 李志彬 来源:云南水力发电 日期: 2021-11-08 人气:107
可逆式水轮机叶轮液压力数值仿真分析与研究
叶轮液压力可引起水轮机强烈振动,造成水轮机异常停机等严重问题,影响抽水蓄能发电站的安全运行。通过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可逆式水轮机叶轮液压力。液压力幅值及其分量主要决定于水轮机模式、自由模式(空载)、泵模式等操作条件及导叶开度。例如,与轴平行的轴向力在水轮机模式中为主导力,而与轴垂直的垂直力在自由模式和泵模式中为主导力。基于数值分析,通过对叶轮流体状态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液压力的物理来源。
    共1页/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