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入齿圈柔性的风电机组行星传动动力学研究
以风力发电机行星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为揭示齿圈柔性对其动态性能的影响,将齿圈离散为多段刚性轮齿段,对每两轮齿段用理论长度为零的双向扭转弹簧连接。在行星架随动坐标系下,综合考虑了支撑刚度、齿轮啮合时变刚度和齿圈柔性,建立了风力发电机行星传动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微位移及齿圈的受力情况,运用牛顿力学推出动力学方程;基于所建模型,得出了齿圈厚度的变化对其各节径固有频率的影响;发现了行星轮两种特殊啮合位置下齿圈的变形特点及所对应连接扭簧的扭转力矩和扭转变形角度间的关系。该结果可为风力发电机行星齿轮传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心形曲柄导杆间歇机构分析与综合
用心形曲柄机构代替导杆机构的曲柄,借助于标准心形线的尖点得到间歇运动机构。该机构具有强急回运动特性。分析了心形曲柄导杆机构的运动特性,讨论了中心距对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给出了心形曲柄导杆机构综合的基本方法以及导杆的最小长度计算方法。
基于MDESIN采煤机截割部行星传动的齿形优化
采煤机截割部行星传动在其啮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齿轮偏载情况,以提高受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为目标函数,利用MDESIGN软件对其行星轮系在3种不同工况下进行啮合性能研究,综合分析得到在额定负载1.3~1.5倍左右的工况下太阳轮与行星轮的修形量最佳,其修形量组合分别为31~34μm与21~24μm。经优化后的齿轮接触应力由原先的1215 MPa减少到了1118 MPa,降低了约7.9%;太阳轮齿面最大载荷分布由270 N/mm减少为235 N/mm;接触温度由92℃减小为86℃;行星轮齿面最大载荷分布由290 N/mm减少为234 N/mm;接触温度由80℃减少为75℃,齿面载荷分布与温度的优化率达到了13%和8%左右,有效降低了接触应力、缓解了偏载,行星传动系统的承载能力得到显著的改善。
对“大功率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液力变矩器的设计研究”一文的商榷
对风电机组液力机械传动系统作了一般的分析,及对《现代制造工程》杂志2007年第6期刊载的"大功率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液力变矩器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类比法设计液力变矩器、可调液力变矩器泵轮输入功率、效率性能、应用领域等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进行商榷。
非圆齿轮行星传动式液压马达运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从非圆齿轮行垦传动机构啮合运动的分析入手,在非圆齿轮行垦传动机构一般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了完整的非圆齿轮行垦传动方式液压马达的运动模型,从而完成了对SOK型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运动学的研究。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低速档扭转振动特性分析
以某新型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齿轮副综合啮合刚度、各构件惯量、中心构件的扭转支撑刚度等因素,推导并建立了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纯扭转动力学模型.通过求解特征值的方法获取系统固有特性.对系统整体扭转振动模式和轴系扭转振动模式下的固有特性进行分析,发现系统固有特性具有一种不完全的对称性.对系统固有频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系统共振点与车速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双输入双输出机电耦合系统振动特性分析方法,为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扭振抑制控制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风电齿轮箱行星轮故障分析及结构改进设计
针对传统NGW型风电齿轮箱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星轮故障进行分析,找出行星轮损坏的原因,并提出一种风电齿轮箱传动结构的改进设计。对改进设计中采用的内齿圈旋转的NW型行星传动结构、设计应满足的要求、均载措施、性能特点等进行了阐述。运行实践表明,改进设计的风电齿轮箱具有承载力高、噪声低、可靠性高、传动效率高、可维护性好的特点。
基于Hert接触力模型的齿轮传动系统力学分析与仿真
基于Hertz接触力模型,建立了行星传动齿轮的形变计算模型,根据齿轮的形变量计算了其对传动系统回差的影响。同时使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对齿轮的形变量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将仿真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使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特定载荷下的齿轮的形变量,为研究齿轮的形变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对“大功率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液力变矩器的设计研究”一文的商榷
对风电机组液力机械传动系统作了一般的分析,及对《现代制造工程》杂志2007年第6期刊载的"大功率风电机组传动系统液力变矩器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类比法设计液力变矩器、可调液力变矩器泵轮输入功率、效率性能、应用领域等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进行商榷。